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和凤镇教育关工委 张小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种种的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和凤中心校的留守儿童已达300多名,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摆在学校教师及关工委领导面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纵观这几年社会上一些儿童的违纪,学生的外逃,斗殴事件的发生有80%是留守儿童,教育好留守儿童是每位教师、每位家长和社会团体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才能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据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在我校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血缘、亲缘关系,采用弱爱管教方式。较多的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多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经历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喜欢赶潮流,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二是单亲监护,即由父母中的一方在家监护,另一方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通过电
1
话教育来实施。然而由于父母之一扮演角色的缺失性,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极少,即便是学习成绩和身体的关照,精神和心灵的沟通极少,即使有的父母隔三差五打个电话询问,但从根本上无法避免管理上的空白,对孩子的情况了解有限,电话教育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获甚微。三是亲戚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其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已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亲戚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心理行为。
可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我校学生中比较突出。学校领导及退教协、关工委对此非常重视。关工委主任孔长征亲自召集全校领导、退教协、关工委领导召开会议。在会上,大家都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学校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为此,共同制定了一整套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管理上三做到:一做到,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坚持“三个一”: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一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关心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学生”。二做到,学
2
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成立留守儿童俱乐部,建立留守儿童“谈心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开展快乐“双休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卫生教育。举办家长会,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儿童的家庭,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不良倾向及时处理,并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三做到,学校与关工委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和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对留守儿童多一些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长辈的爱怜,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他们成功时给予喝彩,出错时给予点拨,失败时给予鼓励,一定能够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鼓起他们远大的志向,扬起他们出航的风帆。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