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CS和BDDCS的简介和比较 - 图文
如果吸收过程仅仅不受溶出的限制(如混悬剂),F值可用下式计算:
上式表明,吸收分数与An和Do相关。若Do较小或An较大,小肠末端不会有粒子存在,吸收较好。如果D。较大,部分粒子可能依然存在于小肠中而未被吸收,当然还与An值的大小有关。从上式可知,随着Do减小,F值增大,但药物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大吸收,这是因为吸收数An也会限制药物的吸收。
(3)溶出数(Dn) 溶出数是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与多种药物特征参数有关,用下式表示:
式中D为扩散系数,r为初始药物粒子半径,Cs为药物的溶解度,p为药物的密度,Tsi为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Tdiss表示药物的溶出时间。Dn等于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与溶出时间的比值。Dn值越小,表示药物溶出越慢。
溶出数是评价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所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密切相关。大多数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其非极性特征而具有较低的An值,但由于受Dn和Do影响,吸收分数F会有很大变化。 (4)分类系统与Do、Dn、An值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用三个参数描绘药物渗透性、溶解性和药物溶出速度,药物的Do、Dn、An值与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存在一定关系。Ⅰ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
速度快、通透性好等特点。表现为低Do值、高Dn值、高An值;Ⅱ型药物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好,但由于剂量、溶解度大小不一,表现为低Dn值、高An值,Do值大小不一;Ⅲ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差等特点,表现为低Do值、高Dn值、低An值;Ⅳ型药物具有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差等特点,但由于受剂量、溶解度差异影响,表现为低Dn值、低An值,Do值大小不一。 1.4. BCS在剂型设计中的应用
BCS理论对药物的剂型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不同类型药物进行制剂研究时,可根据BCS理论,合理设计剂型或制剂,有针对性的解决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问题,有效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1) Ⅰ型药物
I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是很好的,进一步改善其溶解度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一般认为餐后胃平均保留(排空)TS既是15一2。分钟。因此,当此类药物在在0.l mol/L盐酸中15分钟溶出85%以上时,一般认为药物体内吸收速度与程度不再依赖于胃排空速率,这种情况下,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延长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胃肠道粘附剂),减少药物在胃肠道中的代谢或降解(定位释药制剂、包衣、加入代谢酶抑制剂),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依据FDA《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生物学实验免做(biowaiver)目前只限于I型药物,要求制剂中的主药
必须在pH 1-7.5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溶解度(dose/solubility ratio,D:S ratio,剂量/溶解度比<250ml),且有高的渗透性(吸收分数>90%)。此外,制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3Omin内释放85%以上);辅料不能影响主药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但具有窄治疗窗的或应用于口腔的药物不适用于生物学实验免做原则。 (2) Ⅱ型药物
Ⅱ型药物的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小药物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影响Ⅱ型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粘膜粘液层可延缓药物的扩散,不流动水层能限制药物在绒毛间的扩散,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吸收。为提高Ⅱ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常采取以下方法:?制成可溶性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⑤制成包合物;⑥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等。 (3) Ⅲ型药物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脂溶性、P一即药泵和CYP3A药酶等。促进药物跨膜吸收的方法有:?制成微粒给药系统(脂质体、纳米粒、微乳、自微乳
化系统等);?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制成生物粘附制剂、胃内漂浮片等);?制成前体药,改善药物的脂溶性,增大跨膜性能;④抑制药物肠壁代谢及外排转运;⑤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等。 (4) Ⅳ型药物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一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于Ⅳ型药物通常考虑采用静脉途径给药。但改善药物溶解度或/和透膜性,也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药物吸收。 2. 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 2.1 BDDCS 简介
2005 年,Benet 教授提出了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并建议使用代谢作为渗透性的替代指标,用作判断符合体内 BE 试验豁免的 1 类药物(≥90%吸收)的新方法。
图 1 BDDCS 分类系统
在 BDDCS 系统中,采用≥70%代谢作为高代谢药物的分类标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