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原则来分析后工业社会现实,会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人类在不同时代的主要实践活动展开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都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不仅表现为人类的主要行为方式和经验过程,而且还规定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物质生产展开的基本矛盾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传统哲学的话语说是主体同客体的关系,所以在漫长的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都是主客二元分化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征服自然、控制客体、争取物质利益和摆脱生活困境。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处理人际关系的服务业展开的,是人直接面对人的服务关系,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主体间的关系。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也必然要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原来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而新的现实基础要求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去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也就是说人们要用展开为主体间关系的新思维方式去进入变化了的现实。与此相关,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寻求人际和谐、领悟生活意义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意识活动处于心理层面或感性层面,但是当它们发生重要而广泛的变化时,一定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或理论形式表达出来。60年代迅速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从根本上讲是对后工业社会深刻变革的体验和理解,从直接性上讲则是对广大社会成员在后工业社会中复杂心理感受的表达与概括。贝尔在关于后工业社会变化的另一部著作中十分丰富地揭示了各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艺术中,怪诞派、先锋派、魔幻派、超现实派??,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艺术纷至沓来,很多形式离奇、内容怪异的艺术,往往是昙花一现,来去匆匆。这转瞬即逝又令人困惑的文学艺术,既表达了西方人在后工业社会迅速来临之际,对迅速变化的现实未能理解其实质而迷惘、浮躁和不安的心理感受,也以热烈的情绪和激进的姿态向传统文化展开了挑战。
6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各种反传统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也是引起社会学理论革命的现实基础。一般说来,人们谈论某种理论现象
的现实基础时,往往仅注意作为经验活动层面的实际社会过程,而不注意作为心理活动层面的文化现象和学术现象。这种考察理论现象现实基础的视野,也是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表现。事实上,现实基础从来不可能把心理过程或思想文化从中抽离出去,不包含心理因素和理论观念的现实基础是不存在的。社会学承诺对社会现象开展整体性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对它来说,不仅是一个必须去体验、观察和思考的对象性层面,而且也是时时都要接受其影响、进行自觉或不自觉交流的交往性层面。同时又因为社会学是一个承诺开展经验研究的学科,经验中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必然生动地刺激着社会学的神经,引发社会学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总之,无论从现实生活的哪个层面上看,社会学都被置于一个变化剧烈、面目全新的基础之上。对现实基础变化的反应,社会学比其它学科更具体、更敏感,因为它不仅直面生活现实,而且自己就在生活现实之中。正是后工业社会来临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社会学兴奋而艰苦的丰富思考,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和新流派,使社会学呈现了崭新的局面。
二、社会学知识基础的转移
1.知识基础的意义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地平地而起的,往往都是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后来在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或者在其它学科有了比较充分发展后才建立起来的新学科,把相关学科作为自己的知识基础的依赖性就更为明显。然而,迄今为止人们除了讨论了哲学的知识基础之外,却几乎没有人讨论其它学科的知识基础,似乎因为哲学是各种人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其它学科的知识都是哲学抽象出更一般理论观点的材料,因此哲学有知识基础问题,而其它学科都是直接面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所以就无所谓知识基础的问题了。稍加思考就会认识到这种判断是难以成立的,尤其对于社会学来说,知识基础问题更为重要。
社会学要想实现对人类社会经验的整体性关照,不仅要借鉴甚至借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引用相关学科的概念范畴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一定要把与社会研究相关各学科的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另外,与相关学科相比,社会学是建立较晚的学科。当社会学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建构自己理论时,其它学科关于这些社会现象已经有了许多观点和理论,社会学家是在接受了其它学科的某些已有理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无论这些其它学科的知识是作为知识背景,还是作为思想来源,都具有作为社会学创建和发展的基础意义。
2.社会学知识基础的片面性
一般说来,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概括,都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社会学要作为整体开展综合性研究的人文社会现象,因此都有资格成为社会学的知识基础。然而,情况却不是这样简单,社会学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作为自己的基础,实际上是依靠了某些学科知识的同时排斥了另一些学科的知识。这首先是因为,虽然社会学创建时就做出了对社会生活开展整体性研究的承诺,但是社会学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这个承诺,它实质上也是像其它学科那样抓住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开展研究,所以它只能依靠那些与它选择的研究对象有关的学科作为自己的知识基础。
在社会学创建之初,它所立足的知识基础非常明确。孔德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首先以物理学的眼光来观察人类社会,他不仅明确提出要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方法建立一门“社会物理学”,而且还从“知识类型”的历史演化中,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认为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按照科学原则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社会物理学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形式。
比孔德稍晚些的斯宾塞,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他把社会看成和动植物一样的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的各种构成不过是有机体的细胞、组织、肌肉和骨骼,而社会运动和发展正是有机体的呼吸、循环或新陈代谢。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论用语,更是其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如果孔德的
社会学可以称为社会物理学,那么斯宾塞的社会学则可以称为社会生物学。 被誉为社会学之父的迪尔凯姆,虽然一再强调社会学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既不同于外界的物理现象,也不同于内在的心理现象,坚持在社会层面展开社会学研究。西方学者一般称迪尔凯姆主张的是社会学主义,似乎他真正使社会学同其他学科划清了界限。然而,当他进一步界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时,人们就会发现:他的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因为他讲的社会事实,是由数学计算出来的各种比率,而不是那些真实而具体存在的社会现象。离开了数学的统计分析,社会事实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学也就因此失去研究对象而成为空中楼阁了。
在德国社会学家那里,哲学味道似乎浓了一些,但是作为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社会学知识基础的不是哲学,而是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他们至多不过从哲学中借用了辩证分析方法。齐美尔关于人际冲突的分析,关于货币、经济现象的社会学思考,韦伯关于行动类型、权威类型和科层制等方面的论述,都显示了他们立足的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基础是多么深厚。
美国社会学家更明确地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中提出问题。霍曼斯和布劳在其交换理论中,直接用“代价”与“报酬”、“成本”与“回报”等经济学术语解释社会现象;帕森斯把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学科的问题溶入其宏大的结构功能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知识基础也由此而清晰可见。
由上述可知,现代社会学是在物理学、生物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基础。概而言之,现代社会学的知识基础是科学,是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虽然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有明显区别,前者研究人与社会,后者研究物或自然,但是二者在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上是一致的。
3.现代社会学知识基础的必然性
现代社会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自己的知识基础,除了与社会学创建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