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师教育心理学期末真题,06-08
1. 在下述各项行为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是 。 A. 蜜蜂造蜂房 B. 狗对灯光分泌唾液 C. 暗适应现象 D. 吃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
2. 在下列各陈述中,包含了学习的迁移的思想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举一反三
C. 长善救失 D.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 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
A. 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 B. 建立得快,消退得慢 C. 建立得慢,消退得快 D. 建立得慢,消退得慢 4.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B. 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C.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D. 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5. 学生在已具备“哺乳动物”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 派生类属学习 B. 相关类属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总括学习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 3 个维度的是 。 A. 内外源 B. 普遍性 C. 可控性 D. 稳定性
7. 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8. 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 A. 数学 B. 历史学 C. 教育学 D. 心理学
9. 小童在几何课上学会了使用圆规画圆,这一结果属于 。 A. 概念学习 B. 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 D. 规则学习
10. 作为陈述性知识最小单元的命题,相当于 。 A. 一个句子 B. 一个词
C. 一个概念 D. 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11. 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替代惩罚 D. 人的悟性
12. 动作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 发现法 B. 讲解法
C. 示范法 D.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二、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打“√”,错的打“×”,
并改正。每题 2 分,共 24 分)
( ) 1 、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悟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 2 、 教育心理学是将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识、原理和原则应用到教育中。 ( ) 3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必定高。
( ) 4 、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
的实质性变化。
( ) 5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外反馈调节动作;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后期内反馈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 ) 6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 ) 7 、关系转化说认为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者必须发现存在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
( ) 8 .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练习越多越好。
( ) 9 .为了便于记忆,将的值 1.41421 ??记作“意思意思而已??”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 ) 10 .认知学习理论所强调的认知结构,实际就是指的知识结构,也就是书本的结构系统。。
( ) 11 、某中学生 13 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 1.6 米 。跳高成绩为 1.7 米 。两年后身高为 1.75 米 ,通过训练,跳高成绩为 2.00 米。他所提高的30 厘米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 ) 12 、科尔伯格认为,有相当多的人,其道德判断能力一辈子都很难达到后世俗水平。
五、论述题( 2 题 , 共 24 分)
1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分)
2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华中师范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 )卷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2 分)
1. B 2. B 3. D 4. C 5. A 6. B 7. C 8. A 9. B 10.D 11. C 12.D
二、 判断改错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 × 两种解决问题的类型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2. ×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3. ×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
4. × 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会导致认知结构发生质变。 5. √
6. × 动机对于长期学习来说是必要条件,但对于短期学习来说,没有动机学习也可以发生。
7. √
8. × 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并非练习越多越好。 9. × 这是一种机械学习。
10. ×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观念的内容及其组织。 11. × 这位中学生跳高成绩的提高是由学习和成熟共同造成的。 12. √
(正确项判断正确得 2 分,错误项判断正确得 1 分,修改正确得 1 分)
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 、纵向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3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5 、命题网络:是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6 、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四、 简答题( 3 题,共 22 分)
1 .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举一例说明。( 8 分)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1 分),正确举例( 1 分)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1.5 分),正确举例( 1.5 分)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1.5
分),正确举例( 1.5 分)
2 .谈谈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7 分)
积极方面:发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适合于问题解决学习。( 4 分)
消极方面: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3 分)
3 .试述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 7 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新知识习得、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注意,激活原有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出现了新意义的建构。
第二阶段,通过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
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包括智慧技能的应用、认知策略的应用。
五、论述与问答题( 2 题 , 共 24 分)
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2 分) ( 1 )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 2 )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 ( 3 )学习的反馈
( 4 )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 ( 5 )合理的组织竞赛
( 6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每个观点 2 分。没有联系实际要扣 2 分。
鼓励学生超出标准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可行,就适当给分。 2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分)
(1) 大部分被称作道德行为的东西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榜样和强化。( 4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8 分) 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 ??
3 .简述教学工作中惩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7 分)
答案:惩罚的积极作用:( 2 分) ( 1 )减少或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 2 )让其他学生知晓做出不良行为的后果,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 惩罚的消极作用:( 5 分)
(1) 惩罚只能禁止一个错误的反应;
(2) . 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常常故意地对
抗教师,拒绝学习;
(3) 连续的惩罚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损害了其心理健康;
(4) 惩罚有时候满足了学生 “ 设法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 ” ,强化了学生错误的行为;
(5) 体罚给学生提供了侵犯行为的榜样; (6) 经常性的惩罚会造成学生不良人格。 (列举出 4 条及以上给 7 分)
4 .何谓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 分)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五、论述与问答题(第 1 题必做,第 2-3 题选做 1 题。每题 12 分 共 24 分) 1 .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迁移的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12 分) 一、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学习的定势
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的精熟程度
5. 班图拉关于品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论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何启示?( 12 分)
(1) 大部分被称作道德行为的东西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榜样和强化。( 4 分)
( 2 )恰当地提出这些理论对德育工作的 3 点以上的启示。( 8 分) 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