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 图文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晚清财政税收的变化,说明了 A.农业税变化不大,工商税迅速增长 B.工商业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C.近代中国经济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30. 一位外国人前往中国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自行车;在路边摊买烧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他还看到人们的胸前都别着同一个人的像章。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 A.1945年的南京
B.1970年的北京 C.1965年的上海
D.1990年的深圳
31.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出席“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等。这反映的实质是 A.人民民主 B.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
D.君民共主
32.“劳动是一种天职,是获得恩宠确实性的唯一手段,在这种神召下,一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便出现了。”下列选项与材料内涵相一致的是 A.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符合上帝的 B.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C.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D.上帝将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
33.联合国在2003年12月23日通过的 58/220决议中, 大会决定每年12月19日为南南合作日,以增强人们对南南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下为南南合作奠定基础的组织或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
C.亚太经合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34. “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这里的“开端”指 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 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 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
35.1989年,团结工会上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同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东欧剧变的关键因素是 A.教廷的道德支持
B.美国的和平演变 C.欧盟的经济制裁
D.苏联的政策转向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6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局部区域示意图
资料二
韩国最大岛屿——济州岛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岛,人称“风多、石头多 ”。 资料三
图中三地相关数据资料。
地名 上海 济州岛首府济州 室户岬 海拔(米) 3 24 185 年降水量(mm) 1111 1456.9 2435.6 (1)说明济州岛的地理位置。(6分) (2)分析济州岛风多的原因以及石头多的原因。(10分)
(3)说出图示区域内上海、济州、室户岬三地气候类型和特征的共性与差异。(10分)
37.(20分)新西兰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屿国家。1864年惠灵顿取代北岛北部城市奥克兰成为
新西兰的首都。读该国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北岛的水系特征。(6分)
(2)依据对河流分布的分析和判断,回答并描述南岛的地形特征。(6分) (3)分析惠灵顿能成为新西兰首都的地理原因。(4分) (4)说出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4分)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和表格分别反映了T市农村经济的变化(如图所示)
农业增加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 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峡 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年份 工资性 家庭经营 转移性 财产性 收入(%) 收入(%) 收入(%) 收入(%) 1990 32.6 66.5 0.5 0.4 1995 31.4 65.7 1.1 1.8 2000 40 53.9 2.3 3.8 2007 43.3 49.3 3.3 4.1 2014 48.6 37.8 4.5 9.1 注: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收入。
材料二
T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阵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材料三
目前,收入分配已成为各项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件全局性的大事,涉及范围广、层次深,单靠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部门难以完成;难在“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就是要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利益调整;难在监管跟不上。
(1)揭示材料一中图和表蕴含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运用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 14 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与发展。(12分)
39.(26分)科技是发展的关键,文化是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突出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1)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科技创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4分) 材料二
阅读,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众获取知识、传承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近年,微博阅读、手机阅读成为时尚。那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公众看法不一,甲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乙认为,这表明文化正在倒退;丙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有
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
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根据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8分) (3)依据材料,请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两条建议。(4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全国学生数为6912人,至1905年发展为258876人。以浙江为例,新学的特点是社会
力量为主,民办学堂为主。,唱主角的是民间的开明绅商。
在清末兴学的高潮中,不少明达之士倾力办学,由实业家而成教育家。南通的张謇,有“状元资本家”之称。1894年他中状元而弃官不做,回家乡兴办实业和办学,鼓吹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
材料二
时期 关于教育的法律规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节选:3.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一律禁用; 5.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民国小学手工科,应予注重;6.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理)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 出身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l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新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中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国教育的特点,分析清末“官办学堂远不及民办学堂多,民间学堂唱主角”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12年至1982年教育法规的突出变化,简要评价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12分)
41.(15分)校服的发展与演变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1916年 培华女子中学校服
1968年 红卫兵在天安门
某知名高中学生合影
从图中提取三幅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指出其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42.【旅游地理】(10分)
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
(1)评价黄山四绝作为旅游资源的质量。(6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