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第24届初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四、实验、作图题(本题共20分) 16.(14分)如图(1)所示盒内的电路由三个阻值均为R的电阻组成,盒外有三个接线柱A、B、C。某位同学用伏安法测量各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请完成以下问题: A B + +
C 第16题图(1)
(1)(2分)用笔线代替导线,完成测量A、B接线柱之间电阻时的电路;
(2)(3分)在测B、C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请读出并填入表格中。
U(v) I(A) 接触点
1.50 0.50 A、B 0.30 B、C 2.40 A、C 第16题图(2)
(3)(3分)测量A、C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时,电压表的示数读数为2.40V,请将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4)(6分)画出盒内三个等值电阻可能的连接方式,并求出三个等值电阻的阻值R。 17.(6分)如图所示,一宽为ab的平面镜,垂直纸面放置,平面镜可以绕其中心轴O转动,MN为离平面镜一段距离的直线。人眼在ab与MN之间的某固定位置P点(图中没有标出),通过平面镜ab观察MN。转动平面镜,人眼可以通过平面镜观察到MN上不同的区域。当平面镜ab与直线MN平行时,人眼通过平面镜恰能观察到MN上从A点到B点的整个区域。 (1)(3分)利用刻度尺等工具,确定人眼所在位置。 (2)(3分)将平面镜ab绕O轴顺时针转过θ角,利用刻度尺等工具,画出人眼此时通过平面镜在MN上观察到的区域。
上海市第二十四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 第 5页 共12 页
θ a O b
N M B A 第17题图
五.判断与说理题(本题共41分)
18.在科学研究中,常利用物体某些性质的互补性,制成各种器件。请对以下问题作出解答。
(1)(6分)研究表明,导体的电阻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为R=R0(1+?t),其中?称为电阻温度系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是与温度无关的常量。金属的电阻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具有正温度系数;而某些非金属如碳等则相反,具有负温度系数。利用具有正负电阻温度系数的两种材料,可以制成阻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现将横截面积相同的铜棒和碳棒串接成1.0m长的导体,要求其阻值在0?C附近不随温度变化,求所需碳棒的长度。已知:在0?C附近,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9?10 –3?C –1
,该铜棒每米长的电阻为1.7×10 –5 Ω;碳的电阻温度系数为-5.0?10 –4?C-1,该碳棒每米长的电阻为3.5×10 –2Ω,铜棒与碳棒的尺寸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2)(6分)如图(a)所示,在相同的直筒中,分别用不计厚度、质量和摩擦的活塞封闭体积为V1的不同气体I、II,此时气体温度均为T1,活塞距直圆筒底高为H1。加热直筒内气体,气体温度为T2时,两活塞均上升到H2。两直筒中活塞距筒底的高度H随温度T变化的情况如图(b)所示。现用两只活塞在同一直筒中封闭温度为T1的一定量的上述两种气体,封闭在直筒中的两种气体被活塞隔开,总体
H 2 积仍为V1。试根据H—T图提供的信息,判断封入
H 1 上述两种气体的初始体积之比满足什么条件时,被
封闭气体的温度从T1升高到T2的过程中,总体积随Ⅰ Ⅱ 温度升高均匀增大。
第18题图(a)
上海市第二十四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 第 6页 共12 页
H
H2
气体Ⅰ图线
气体Ⅱ图线
H1
T1 T2 T
第18题图(b) 19.(15分) 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
木星轨道 统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革命,爱因斯坦提
出了相对论。
(1)(4分)最初的光速值是根据丹麦科学家地球轨道 罗默的理论测出的。罗默对木星系进行了长
木星及卫星 期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离木星最近
的卫星——木卫一绕木星运行,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木星遮食一次,这个时间间隔在一年
地球 地球 之内的各个时间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罗默太阳 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说,这是因为光穿越地球轨道需要时间,最长时间可达22min,已知地球轨道半径R?1.5?10km。请根据罗默的数据算出光速的大小。
8第19(1)题图
上海市第二十四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 第 7页 共12 页
(2)(5分)如图所示是迈克尔逊用转动八面镜法测光速的实验示意图,图中P可旋转的八面镜,S为发光点,T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现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P 当每秒转动次数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迈克尔逊测出光速c。请写出测量光速的表达式。
第19(2)题图
(3) (6分)一车厢以速度v在水平地面上行驶,车厢底部有一光源,发出一光信号,射到车顶。已知在车厢里的观察者测量到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0,如图(a)所示。另外一个观察者站在地面,他测量到的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如图(b)所示。研究表明不论观察者是站在车厢里还是在地面上,车厢的高度L0都是不变的,光在车厢里和地面上传播的速度都是c,试判断?t和?t0哪一个更大一些,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v
L0 光源
第19(3)题图(a)
→v L0 光源 光源 L0 第19(3)题图(b)
20、(14分)两艘船A与B,在t=0时从港口O处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10m/s分别向东、向南匀速前进,如图所示。当A船距O点L1=50m处第一
A 次鸣笛,发出短促的汽笛声,以后每前进50m鸣笛一次。O v 声波以u=340m/s的速度向各个方向传播。
(1)(6分)求B船上的水手首次听到汽笛声的时刻。
(2)(8分)求B船上的水手首次听到汽笛声到第二次听到汽笛声的时间间隔,并判断B船上的水手以后听到相邻两B 次汽笛声的时间间隔是否发生变化。
v
第20题图
上海市第二十四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 第 8页 共12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