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 上(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143590263.doc
罗泽南自称罗山,时人称他为罗罗山。这是湖湘名宿。王增是罗泽南的学生。是学生里头最有才的人。王增有才到什么程度呢?平常上课时,谈论大事,但凡他开口,别人无法说话,口才太了得。不仅才思敏捷,声若还如洪钟,很快加速度状态,没人能打断他。每次只有罗老师能插上话,还得蛮横。罗老师没法时总说,“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就说你歇口气,让我们也说两句,他才不好意思地让别人说,这对师生有意思吧?罗泽南倍受张亮基欣赏。像后来许多人都是他学生。他年纪比曾国藩大,他资历老。问题是,罗泽南这些人高资历,为什么甘心成曾国藩的手下呢?王增这人有才,性格张扬,非常尊敬曾国藩,罗泽南学生也以师礼待之。曾国藩把自己最喜欢的二十三史送给了他。这是当年借一百两银子买的。这看出他多器重王增呀。但两人闹翻了。曾在湘练兵,让王增去招兵,只招三千,结果他一副热情,一下子招了一万多,回来还高兴。曾国藩不高兴,我是统帅,你怎么不听将令?王增口才好呀,一听,不高兴了。招了多,不是好事吗?还埋怨我。曾国藩插不进话,不解释,只准七百,没编制。王增火得不得了。气愤到上书,骆秉章。把内部矛盾公开化。是左宗棠管事,平生给曾挑刺的人,写信挖苦。“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王璞山其一也。”你平时不是吹牛唯才是举,我不屑,你表里不一,用不了人才,证据就是王增。一顿穷损。回信骆秉章,“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要让他在我的队伍里头就得听我的。要么让他自成一军。他是有才,不听命令,你收走吧。两人就闹翻了。
说到曾国藩自己理解的唯才是举观,与一般人理解不一样。这是曹操提出来的。历史上用得最好的是谁,曹刘。曹操与刘邦。刘邦与项羽争霸,刘邦没文化没知识没长相没力气,出身更不好,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无业流民,什么都不如项羽,但是只
第 45 页 共 60 页
143590263.doc
有一点比项羽强,这一点让他战胜项羽,这就是肯用人。真是唯才是举。曹操解释是,“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推荐给我,我就用。不是简单地用,曾国藩用人智慧可以看出他有体系。他总结过,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
一是广收,意思与曹操一样,人才都有特长,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像我,与你不一样,“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确实他能发现其才能。他说过“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这是他用人论里最关键处。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还要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更重要的是,重用塔齐步是真的只因为一双草鞋?他能打仗也实在出乎意料,征战前,就倚重。后来曾国藩表述过,他看得远,就因为他是满族将领,满族政权提防汉人,尤其是汉人组建军队,曾国藩得找信得过的心腹来,朝廷就会信任些,随便找,只会坏人才环境,得有才,还得可堪此任,所以塔齐步最准确。罗泽南,也是,许多学生是他的,因为罗泽南死心塌地,学生们也死心塌地。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曾国藩认可的是李鸿章。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亲力亲为,气力多大呀。不容易。
第 46 页 共 60 页
143590263.doc
四是严绝。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市场经济下,许多小企业做不大,人才流失太频繁,无法形成人才环境。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像王增是。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这上升到人才管理的层次上了。王增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容易产生这样影响,会影响一个个人。有这样的几个,领导难领导自己的队伍。宁可弃其才不用,也得保证领导核心下人才团队的稳定。他总结时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这个成了体系,具备了人力资源学的社会学意义了。因为他自己经历与善学思考有关,也与西学东渐之风渐起有关。两个孩子去学西方社会学与科学,他也会受到影响。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曾国藩是第二人。他开辟了洋务运动。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十二)《作育人才以图自强》
曾国藩的家训之所以不同于以前的那些很有名的一些家训,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容特别丰富。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各个层面,无所不包,不仅特别丰富,他的家训内容里头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也就是超前性。
比如说他教育他最心爱的两个儿子,对这两个儿子的教育他是花费了无穷的心血,但是当两个儿子提出来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这个通过科举考试熬出头的
第 47 页 共 60 页
143590263.doc
老爹,居然对两个儿子的表态,大儿子曾纪泽考了一次科举,二儿子索性没考过,两个儿子的要求在当时知识分子看来绝对是非理性要求,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可曾国藩呢,没二话,居然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在这个家书里头,包括在家训里头,给儿子家训的交谈里头,你不参加科举考试,你想学什么呢?老大说,我想学西方社会学,没问题给你找老师,老二说我想学习方自然科学,没问题,给你找老师。曾国藩自己这方面不擅长,请人给两个孩子当老师。都请了哪些人呢?很有名的一些人,李善兰、华衡芳、徐寿、容闳,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那曾国藩怎么能请到这些人呢?
这与他和这些人的关系有关,举例子来看看,一是容闳,一是李善兰。容闳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第一个留学的人,是广东人,小时父亲经商,送到了教会学校,澳门,迁到香港,校长叫布朗,是美国人,疼爱中国孩子,用心,校长生病了,重,要回国,但是对中国人的教育热心,想带走三个孩子,接受美国的西方科技文明的教育,但是这种想法学生家长未必接受。谁愿意送到那么远?布校长宣布时,只有十三岁年纪最小的容闳站起来说了一句:“我愿意”。
布校长带着三人一起回了美国。这是最早去美国留学的人,另两人没坚持下来,只有容闳彻底完成了学业,勤奋,考上了耶鲁大学,样样出色,现在还能在校史陈列室里看到他的相片,与克林顿、布什等一起,接受学生景仰。
那时,他毕业在美国可以找到好工作,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是容闳看到了世界与祖国的差距后,他产生一个最重要的个人理想,教育救国。他想到要让中国学子去西方接受西方教育,缩小差距。只要能放开心胸,向西方学习,不过三四代人就可以屹立世界东方。事实证明西学东渐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例子,让我们重新屹立。他毅然回国实现自己的理想。《纽约时报》评价他每个细胞都爱国。1855年,他越过一万
第 48 页 共 60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