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模拟测试题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模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
A. 揭示德育规律 B. 总结德育方法 C. 探讨德育现象 D. 研究德育功能 2. 品德属于( )。
A. 集体现象 B. 个体现象 C. 社会现象 D. 民族现象 3.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4. 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了( )的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6. 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
A. 自主性 B. 情感性 C. 规范性 D. 系统性
7.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8. 依据《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定》,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 B )。 A. 专业 B. 主业 C. 副业 D. 职业 9. 弗洛伊德认为( B )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A.个性 B. 人格 C.个体 D. 性格 10.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11.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B )。
A.教育和训练 B.纪律和制度 C.活动和交往 D.学习和实践 12. 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使德育目标具有( C )。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13.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 A )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1倍 14.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对儿童进行道德问题教育的学者是( D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15.学校德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D )
A.理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劳动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6.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是( D )
A.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 B.由知开始,以行结束 C.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D.没有固定顺序,具有多端性
17.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的原则是指( D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8.运用陶冶法的关键是( C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关心和爱护学生 C.创设教育情景 D.组织各项活动
19.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被称为( B )
A.班风 B.集体舆论 C.优良的班风 D.正确的集体舆论 20.德育具有阶级性,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管理应坚持( D )
A.未来发展方向 B.社会实践方向 C.共产主义方向 D.社会主义方向
21.学校实施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是( C )。
A.各项活动 B.各科教学 C.政治课 D.历史课 22.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是德育中( B ) 。
A.陶冶法的特点 B.示范法的特点 C.说理法的特点 D.讨论法的特点
23.实施德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D )。
A.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 B.自然课、历史课、地理课 C.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政治教育 D.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4.在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教导工作的教师是( ) A.教导主任 B.年级主任 C.科任教师 D.班主任
25.健全班级组织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 ) A.少先队组织建设 B.教师集体的建设 C.班委会的建设 D.班集体的建设
26.作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并成为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的是(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2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这句话反映了班主任工作中应遵循_____原则。( )
A.以身作则 B.民主平等 C.公平公正 D.启发疏导
28.班级的“静态陶冶”作用是指_____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A.班级的教师 B.班级集体的环境和氛围 C.班级集体中的伙伴 D.班级集体的活动
29.当班级群体出现目标不明确、班干部无经验、多数学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班主任不熟悉情况的状态时,这种班级群体属于( )
A.松散型 B.集团型 C.浮动型 D.集体型 30.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 )
A.劳动 B.学习 C.阅读 D.交往
31.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是( ) A.班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体活动 D.劳动活动 32.榜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树立榜样的威信 B.激发学习榜样的自觉行动
C.转化为自觉行动 D.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33.作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决定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的是( ) A.班级学生质量 B.班级个别教育 C.班主任自身素质 D.班集体组织
3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______的确立应运而生的。( D ) A.近代教育制度 B.义务教育制度 C.现代班级制度 D.班级授课制 34.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对班主任工作领域中的实践或理论问题作出回答的系统认识过程是( A )
A.教育科研 B.培训 C.进修 D.自修
35.班主任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经常,从而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 D ) A.与家长的关系 B.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C.与校长的关系 D.与学生的关系 36.小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这反映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须坚持______原则。( B ) A.学生主体 B.以身作则 C.实践活动 D.因材施教
37.利用班会、板报、墙报和晚会等阵地,宣扬集体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批评偏离规范的言行,这是班集体培养中的( C )
A.合作法 B.激励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38.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理服人,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的是(D )原则。 A.循序渐进 B.循循善诱 C.热爱和尊重 D.因材施教
39.让学生多\经风雨,见世面\,反映了班主任工作的( C )原则。 A集体教育 B.启发疏导 C.实践活动 D.因材施教 40.实践表明,转化后进生的最佳切入点是( C )
A.教师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B.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C.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D.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1.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求在内容上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能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这是体现了( A )
A.思想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广泛性原则 42.下列班级活动中,不属于班级体育锻炼的是( D ) A.早操 B.课间操
C.课外体育锻炼 D.叠衣服比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德育过程既是教育者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在身在道德方面的不断 建构的过程。
2.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是通过 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 3.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 调节学生品德发展 的过程。
5. 价值澄清模式 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价值相对主义。
6.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普适性的道德原则: 公正原则 。
7. 关怀模式是诺丁斯在其关怀伦理的基础上,通过哲学、伦理学构建起来的德育模式。 8. 教育行为规范 见诸日常生活的小处,但它却是衡量一个人教养程度的最直接标准。 9.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各学堂要按学生程度深浅分学级并 编班上课。 10. 认知发展 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1.我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12.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 的必要条件。
13.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14.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班杜拉。
15.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教育方法。 16.价值单策略主要针对那些不适合交谈和讨论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澄清方法。 17.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18.品德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 肯定或否定,促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一种教育方法。
19.信仰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信仰的重要性,学会确立科学、合理的信仰,其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
20.批评惩罚的主要形式有:严厉的目光制止、口头批评、通报批评和纪律处分等。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题,总计16分)
1.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2.操行评定
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 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3.班主任专业化
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叫班主任专业化。
4.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5.班主任专业化
班主任通过实践、培训,自我学习,反思,以达到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6.班级规则
7.班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8.问题行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