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27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四个坐标曲线 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 ( )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 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D
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 群数量为 ( ) A.M×20T B.M×23T C.2×MT D.2×M20
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 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 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 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 答案:B
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 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 分为100 m2左右。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 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D
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bc段虽然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 亡率。 答案:B
5.(2010·潍坊质检)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 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K值会因 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环境资源增加时,K值会增加。 答案:D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等。A选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 亡率;而C选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C
7.(2010·肇庆模拟)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 误的是 (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 解析:竞争是种间关系,不是种内关系。 答案:D
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 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在K值时,草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捕捞草鱼的 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 期。 答案:C
10.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 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 坐标曲线相符 ( )
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 数化不大。 答案:A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菌体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 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
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 值相比偏小。 答案:B
12.(2010·苏州质检)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
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