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学校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分发挥乡镇一级政府的积极性,又要实事求是,采取倾斜政策,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尤其是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应该落实到位。近几年,国家已开始向贫困地区投入教育专项资金,但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缺口较大,国家的下拨资金还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之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更是往往不能到位,因此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地区城镇化进程,并且要减小城乡间过大差距。“扶贫”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扶贫”不是政府工作的目的。长期以来,越扶越贫的现象社会上常有所见。为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学生教育经费问题,更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而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只有适合地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其也就可能反过来刺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并且这个任务的具体实施,本身就要靠人来完成,要靠有知识、有头脑、有技能的人来完成,使其产生文化辐射效应。
2、依法执教,切实减轻家长与学生负担。学校教师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教,做到“有法必依”,切忌有打骂侮辱学生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伤害学生自尊心。切实将“减负”进行到底。根据实际情况看:在作业方面,小学一、二年级中,很少有教师根据规定不布置家庭作业,学校每学期都要搞评比,而学生成绩是占很大比例的,教师们也没有办法。其余的年级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一般都超过国家标准。在睡眠方面:很多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当然不全是教学作业的原因)。学校应该全面评估老师,而不是一考定优秀,教师也要作好这方面的工作,使“减负”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地方要协调好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府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依法制教,加快落实“三农”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经济
5
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做好扶贫工作。要加快农村学校改革,加强软硬件的建设,提高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大交流与合作,发挥整个社会的优势来发展教育。农民家里收入增加了,同时也明白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有意识的投资在教育上,这样不仅确保了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提高了农民本身的生产技术能力。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为教育成为可能创造条件,而教育本身的回报又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3、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使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教育也就是一种发现。教育者不会发现学生,学生不会发现自我,都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伯乐。通常的“教书匠”则只知教书而已,不知道学生各自的特点,不知道学生有哪些特长,其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而高明的教育者则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个人特别是有特长的学生的特点;而且不但善于发现,还善于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为此,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要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理念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一线教师,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想法改变当前存在的教师只顾“教书”,学校考评只顾要分数的现象,使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的落到实处。赏识自己的学生,尤其赏识“差生”的优点。曾几何时,爱生气成了我们老师的职业病,每上一节课没有不带“气”回来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他们天天都在“生气”中度过,简直快让学生给“气”死了。我想,你能不能不以训人的面孔出现,而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你的学生。其实,有些就是当你指出后,学生未必都能改正,而学生受到鼓励和赏识之后,所产生的不懈努力会一直持续。赏识产生动力、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多
6
成功人士在回忆学生时代总会记得某个老师不经意地表扬了他一句,他为此而乐开了花, 一辈子都记得。为此老师们千万不要吝啬你赞美的语言和行为,它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勤学、乐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有这个道理。如果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逼得过紧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并在潜意识里,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也就谈不上对学习有兴趣了,进而辍学。这就要求学校或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并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兴趣爱好,只有自己爱了,才能有感而发,只有教师自身有感而发了,也才能引起学生的更多感触与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再是“棍棒”下的学习了,而他们会自发地,自觉去学习。因为,求知是人的天性。我们成人为什么求知欲不如童年?这其间,我国长期的教育体制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5、对学生进行读书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读书有什么作用。现在的世界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一个人生在这种情形之下,想谋生存乃至于发展是很困难的,只有靠自己的真实本领,才能谋得生存,进而发展自己。一个人要想有一定的本领,少年时代就要认清读书的目的,读有用的书去谋求适合现实社会生活的才能。人类之所以进步最快,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书本和实践经验获得的。差不多的人都有一定的劣根性,一切事情只会替自己谋利益,不肯为别人着想,所以人与人之间常常闹摩擦,严重的甚至闹战争,弄得社会不安定。因此,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急切需要的学问研究精确,将来到
7
社会上实践才会有用武之地。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不少的少年就是懒于用功学习,热衷于吃喝玩乐,常常将师长教育他们的话置于脑后,尤其是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不愿意刻苦用功学习。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模糊了读书学习的目的,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他日烦恼事”的怪圈。人们说,“独生子女难教育”。难在哪里呢?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父母出外打工,爷爷奶奶不能很好地担任教育孩子的任务,一味地去管孩子的吃穿用,至于孩子的思想工作则放松了。隔代纵容,爷爷奶奶不会去苦心地扭转孩子的不良苗头,听之任之,有的甚至还做了娇纵孩子的老好人。少年一旦思想滑坡,就很容易丧失进取心,将读书学习脑后,一点斤两担子都没有了。不明事理的少年犹如盲人在悬崖峭壁上骑瞎马,其后果可想而知。忠诚正直的老师一定会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的,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知道,教师们苦口婆心地工作,可是要付出多少心血的呀!
要想方设法教育青少年学生明确读书学习的目的,弄清楚人世间所赋予每个人应有的使命。学习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光是为了升大学,考名校,将来干好工作,挣大钱。如果达到这个目标,那他就能钻心学习,热爱劳动,乐于走上工作岗位。至于吃穿用则放到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位置上,晓得人生存在世上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同时也为了他人幸福而生活。他就能“不用挥鞭自奋蹄”,成为有益于社会建设的人。
6、教师与家长不要热衷攀比,更不要横向对比。由于农村人们观念等的落后,学生家长常常喜欢以身边的同龄孩子作比较,尤其喜欢横向对比,拿别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家孩子的缺点相比,这有形无形中就跟孩子造成很大的内心伤害。教师也喜欢把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