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第一节 概 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 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 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 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 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 正常步态 一、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 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 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 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 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 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三、时空参数 (一)步频与步速
1.步频cadence(步数/min)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5m/s。
步速(m/s)=跨步长(m)×步频(步/min) 120 (二)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cm)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见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距离。 正常人约为75cm。
偏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延长。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50cm。
(三)步宽与足偏角 1.步宽 stride width
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 2.足偏角
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 四、行走运动学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及参与的肌群 步行周期 关节运动角度 参与肌群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5°旋前 30°屈曲 0 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承重反应
(足放平) 5°旋前 30°屈曲 0~15°跖屈 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站立中期 中立位 30°屈曲~0° 背屈3° 腓肠肌、比目鱼肌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5°旋后 0~10°过伸 背屈15° 腓肠肌、比目鱼肌、股四头肌、髂腰肌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5°旋后 10°过伸~0° 跖屈20° 迈步初期
(加速期) 5°旋后 0~20°屈曲 20~10°跖屈 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迈步中期 中立位 20~30°屈曲 10°跖屈~0° 胫前肌 迈步末期
(减速期) 5°旋前 30°屈曲 0° 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第三节 定性分析法 一、分析步骤 (一)了解病史
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有无疼痛,肌无力,关节不稳。 (二)体检
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三)步态观察 二、观察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内容
1.步态的总体情况
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患者的神态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2.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3.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骨盆、髋、膝、踝关节的活动情况。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 观 察 要 点
步行周期 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 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 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 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 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 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 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 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 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 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第四节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借助于专用设备对步态进行分析,为评定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数据。 一、运动学分析 (一) 时空参数
1. 步态的距离参数测量
? 距离参数包括:步长、跨步长、步基、足夹角。 ? 方法:足印法(传统),步态垫(足底开关、视频系统,压力传感器)。 ? 结果记录与分析:
? 左右步长不等:提示对称性破坏
? 步基和(或)足夹角减小:提示稳定性下降
? 在进行分析前,需将跨步长/下肢长,步长/身高进行统一归一化处理,使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2. 步态的时间参数测量
? 时间参数包括: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时间、同侧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间及其比例、左右侧站立相或迈步相之比,站立相各分期发生时间及所占时间百分比。。 ? 结果记录与分析:
? 步频:反映步态的节奏性和稳定性
? 站立相与迈步相时间之比:评定步态的对称性 ? 左右迈步相时间之比:评定步态的对称性 (二) 关节运动角度
? 测量技术包括:直接测量(电子角度计)和成像测量技术(多次曝光照片、数字视频技术)
? 方法:在关节处取相应的标志点,光点轨迹采样,系统处理。
? 作用:客观地评定步行中关节功能障碍的部位,出现的时间和程度, 进而指导康复治疗。 二、动力学分析
测量内容包括:地反力、关节力矩、人体重心、肌肉活动等。 因价格昂贵,临床上较少使用。 三、行走能力的评定
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 FIM)
评分采用7分制,最高分为7分,最低分为1分。得分的高低以患者独立的程度、对于辅助具或辅助设备的需求以及他人给与帮助的量为依据。评分根据行走的距离和辅助量两方面。
7 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或用具,在合理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地步行50m。 6 分:有条件的独立――可独立行走50m,但需要使用辅助具(下肢矫形器、假肢等),行走时需要比正常长的时间并考虑安全因素。
5 分:可以步行50m,但需要他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能独立步行50m时,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论有否使用辅助设备或辅助具,能步行17m达到室内生活的功能水平。
4 分:最小量帮助――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能独立完成≥75%的50m行走动作。 3 分:中等量帮助――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体。患者至少能独立完成50%-74%的50m行走动作。 2 分:最大量帮助――患者至少能独立完成25%-49%的50m行走动作。仅需一人的帮助。 1 分:完全帮助――患者仅完成不足25%的50m行走动作。需要2人的帮助,不能行走17m。
第五节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1. 髋关节疼痛:患侧肩关节下降、对侧肩关节抬高、躯干向对侧过度倾斜等代偿动作使身体重心越过疼痛关节以减少对关节面的的机械性压力以减轻疼痛。
2. 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轻度屈曲,可降低关节囊的张力,足尖着地代替足跟着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