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唐诗风貌模拟试题

唐诗风貌模拟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0:57:46

15、以下是明代高(木秉)的一段话,阅读后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诗人姓名。“ 李白之飘逸, 杜甫 之沉郁, 孟浩然 之清雅, 王维 之精致, 储光羲 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岑参、高适 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

16、岑参、高适边塞诗中对战争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再是出于虚泛的想象,而是具有更多的 具体性和直切感 在文学作品中,他们是第一次大量地把 西北 地区山川景物乃至某些风习人情介绍给了中原地区的读者。

17、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是 中国文化比较内向的特点、中国史官文化发展较早、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而近体诗不便叙事。

18、唐代叙事诗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 元稹 ,他们的叙事诗表现出以下一些艺术特征:一、故事情节 完整曲折 ,二、人物描写 细致传神 ,三、抒情气氛 浓郁 ,四、 写景状物 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

19、按照唐诗分期通告的四分法,填出以下几个皇帝统治时期属于四唐的哪一个阶段(例:唐宣宗大中时期:晚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 盛唐 ;唐太宗贞观时期: 初唐 ;唐德宗贞元时期: 中唐 ;唐文宗大和时期: 晚唐 。

20、孟浩然的山水诗,一部分写故乡 襄阳 的山水,一部分写漫游期间所写的 吴越 山水,前者 隐逸 味较浓,后者动态感强一些。 三、名词解释

21、叙情长篇:籍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塑造的是诗人自我形象,是诗歌在叙事、抒情两大因素在协调统一过程中产生的,在思想、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22、山水诗:诗人要有山水意识,诗人感情要进入山水田园,要表现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23、无题诗: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最为有名。

24、古体诗: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25、元白诗派:中唐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诗派,二人订交始于贞元十八年左右,起于贞元末期,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诗风平易。 四 简答题

26、简述盛唐后期诗歌在内容情调上的变化及其根源。

答:盛唐前期和后期诗歌在内容情调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前期诗歌在不同程度上散发着浪漫的气息,后期诗歌沉痛地面向现实的描写,代替了浪漫情绪的抒发。

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生变化。

5

27、举例简述唐诗对唐人豪壮开阔精神的反映。P2

答:唐诗反映了唐人热情豪迈、心胸开阔的总体风貌。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的广阔胸襟,“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需醉倒”的豪气和热情。这些都反映了唐人豪壮开阔精神的主调。 28、绝句和其它几种诗体比较,风貌上有哪些特点?

答:绝句和其它几种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由于篇幅限制,在材料选择的典型化方面,要求更为严格。抒情写事,往往不能全面或正面展开,需要小中见在,借端托寓。

29、简述盛唐时期文人的隐逸和漫游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答:盛唐时期文人的隐逸使得诗人得以长期在自然界观察并体验生活。长期静观使得诗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情感得以淡化,使对景物真实而细致的描写成为可能,并使诗人的感觉得到丰富和发展。凝视观察可以脱离种种思想累赘,仿佛获得另一种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平时未能察觉的种种情景。与山水相契合,与天地自然相通,使“万物归怀”。

唐代的物质和交通条件,给诗人的漫游提供了方便。漫游帮助诗人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同时对各地的山水有所比较,有可能把山水更富有地域色彩地表现出来。 五 论述题

30、晚唐绮艳诗与梁陈宫体诗有什么不同?p144 答:晚唐绮艳诗与梁陈宫体诗之间差距很大:

(1)齐梁绮艳诗题材狭窄,主要写女子的体态、男女的欢爱以及歌舞、陈设之类;晚唐绮艳诗则扩展至多个方面:爱情,宫怨、闺怨,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和咏物,香草美人式的托寓之作。

(2)从思想感情上看,齐梁绮艳诗多数格调低下,缺乏真挚情感,陷于轻佻淫靡;晚唐绮艳诗往往写得纯净、真挚 、优美,格调远远高于齐梁。更重要的是晚唐绮艳诗相当一部分和抒写人生感慨结合在一起,有的还较自觉地把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手法引入绮艳题材中来,寄托某些政治感受,使人感到包含深厚,不敢目为单纯的艳情之作。

31、韩诗在意象、结构、声韵方面有哪些特点?它跟韩诗深层中的矛盾、突然、躁动不安有什么关系?p104

答:1、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撑拄突兀。

意象瑰奇,源于处在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他的南贬诗中的山水,常以蛮荒、阴晦的面貌出现,正是跟作者道之不行,且陷身蛮夷的躁郁感受相对应,是内心矛盾冲突凭附山川风物,化成了光怪陆离的意象。如其《初南食》中写放走供食用的毒蛇,情景竟然令人毛骨悚然,实及韩愈心中躁郁和对南荒山川风物的恐怖感受,得到了蛇的形象作为对应物。韩诗意象的组合的生硬,包括“狠重奇险”的笔法,也常常是内在情绪冲突躁动的反映。“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兵”,那些使劲用力地造就和组合起来的

6

意象,完全出于表达情感发展的需要 ,而未遑多考虑造就和组装得是否自然天成。 2、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了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韩诗的结构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折矫变的。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若论心理基因,则是迁谪之苦郁积于内,中秋美景动之于外,情感上是躁动的、冲突的,而由于诗人在冲突面前不肯示弱,把迁谪量移之基置于宾位,用力推开,遂造成了章法上的虚实变化,陡转突接。

韩愈另有不少诗,顺起顺接。如果有意在形式上追求,未始不能抟控腾挪。但韩愈在多种矛盾冲突中急于进取,劲气直达是他的内心要求:“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追求诗境时取之以“勇”,往往不免是直前而无迂回的。故韩愈的一些长篇,诗思较李杜业得快而直,有文之恣肆而较少诗之回荡停蓄。

3、“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韩诗“工于用韵”。韩愈押强韵处极多,身心为矛盾所困,而又烦躁地要在矛盾中奋力前进,就需要在相应的噪音中用强韵押住阵脚,故这种强韵也是深层的冲突在辞气中的反映。 模拟试题三 一 选择题

1、贞元、元和年间,唐诗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韩愈说:“ 荦变风操”;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这些诗人的言论反映了(中唐诗人追求新变形成强大潮流)。

2、梁陈艳诗与晚唐绮艳诗两相比较,(晚唐绮艳诗远远高出齐梁)。 3、唐代(胡)乐风靡一世。

4、唐诗中“千秋”、“万世”、“日月”、“万国”、“八方”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些术语在唐诗中多数表现出(阔大的意象和境界)。

5、杜甫《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所表现的思想精神是(逆境中焕发出来的用世精神)。

6、李商隐的《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虽然对某些社会现象有所讽刺,但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抒发的社会感慨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李杜韩白侧重于从社会利病方面看问题,诗人的感慨中包含着社会大众的感慨,李商隐侧重从人情世态方面看总是,所慨叹的往往是升沉得失)。 7、关于唐诗发展的分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自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一种分法是(初盛中晚四段的四分法)。

8、唐诗解放的气质,发越的精神状态,与(西域乐舞)带来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9、“盛唐气象”这一术语用于评价盛唐诗歌时,它的确切含义应该是指(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时代岁月特征)。

7

10、以下四首诗词,体裁为五言绝句的是(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 填空题

11、唐代的物质和交通条件,给诗人的漫游提供了方便。漫游帮助诗人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同时对各地的山水有所比较,有可能把山水更富有地域色彩地表现出来。象孟浩然笔下的 襄阳 山水、 吴越 山水,王维笔下的 辋川 山水,李白笔下的 蜀道 山水,杜甫笔下的 秦川 与 夔州 山水,都呈现了地域的特有风貌。

12、唐中叶以后,北方衰弊, 南方 经济文化逐渐超过黄河流域,文人出身北方籍者减少,南方籍增多。与创作方面南方因素增长相对应,晚唐诗歌气质发生了 由刚向柔 的转化。 13、《长恨歌》的故事如果写到 马嵬 事变杨贵妃死为止,不免平淡无奇,白居易突破了现实生活,着重写 马嵬事变 以后的情节,使故事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这些地方很能体现白居易叙事诗在创作 故事情节 方面的成就。

14、在文辞的工拙、篇章的多寡方面,南北朝时期 北 朝文学比不上 南 朝文学。但 南 朝文学缺少 北 朝文学的贞刚之气。唐初魏征等人主张双方“各去所短,合其两长”,达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境界。

15、唐代边塞诗以雄健粗犷的面貌出现于诗坛,究其原因,既有 民族 融合、交往的大背景,又往往与一些诗人亲受 少数民族风习 的濡染有关。

16、王昌龄、李白的边塞诗多写于天宝中期以前,较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为时稍 早 一些。边塞诗对于王昌龄、李白来说,只是其创作内容的 一部分 ,而岑参、高适在西北军幕时,边塞诗则是其创作的 主要 内容。

17、山水诗中人与山水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关系的发展变化,在谢灵运诗中的表现是 人和自然相对独立 ,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是 人和自然和谐融洽 ,在王维诗中的表现是 自我融化在山水形象中 。

18、元和年间,青年诗人 李贺 以奇艳的语言,描写美人、歌舞和文人被扭曲的心态,成为中唐后期最先表露 晚 唐诗歌征兆的作家。

19、绝句按 每句字数 可以划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唐代所演唱的声诗主要是七言。 20、在唐诗的七种主要诗体中,格律最严的诗体是 七律 ,字数最少的诗体是 五绝 。 三 简答题

21、战争的性质和边塞诗人所持的态度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关于边塞诗人对战争所持的态度问题向来有不同意见。

不少涉及战争的边塞诗,我们很难把它和某次具体的战役联系起来,一般只能根据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绪加以认识。至于一些写到了具体战役的作品,作战争的正义性与否来给作品定性,也未必妥当。因为诗歌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写了战争的诗,不一定代表对战争

8

搜索更多关于: 唐诗风貌模拟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5、以下是明代高(木秉)的一段话,阅读后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诗人姓名。“ 李白之飘逸, 杜甫 之沉郁, 孟浩然 之清雅, 王维 之精致, 储光羲 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岑参、高适 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 16、岑参、高适边塞诗中对战争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再是出于虚泛的想象,而是具有更多的 具体性和直切感 在文学作品中,他们是第一次大量地把 西北 地区山川景物乃至某些风习人情介绍给了中原地区的读者。 17、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是 中国文化比较内向的特点、中国史官文化发展较早、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而近体诗不便叙事。 18、唐代叙事诗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 元稹 ,他们的叙事诗表现出以下一些艺术特征:一、故事情节 完整曲折 ,二、人物描写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