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俞吾金教授
所以我们有这样四个层次的交往,他在我脑海里的形象特别丰富。
仔细想想,俞老师和别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教师。作为老师,他究竟好在哪里?我曾参与过一个讨论:美国有researching
university,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可能名气比较大,有liberal arts college,即文理(博雅)学院,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关爱,究竟应该把孩子送到哪种学校去?有一个学校的教务长说:一定要把学生送到大U,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身边要有学术榜样,否则,学生即使得到老师很多关爱,他还是不知道能够走多远,不知道学术的内在标准究竟是什么。讨论归来我就在思考,我们复旦大概是一个什么风格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俞老师,他是复旦优秀教师的代表,他可以在自己身上把这两个方面揉合起来,既是最为优秀的学术榜样,又无私地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学生身上。他上课时,经常会大段背诵经典,刚才吴老师提到冯契老先生评价俞老师的博士论文是“长袖善舞”,他上课时同样“长袖善舞”,讲西哲,讲马哲,这在无形中让学生知道学术是怎么做的。他作为一个很有学术成就和个人风格鲜明的老师,在树立学术榜样这一点上,他绝对是做得最好。学生看着这样的老师,
就会知道,做一名学者,应该怎样慢慢往下走。另一方面,他实际上比美国文理学院的老师对学生还要投入,任何文章交给他,回过来上面一定画满红杠。学生或许未必同意他修改的每个细节,重要的是,这一来一回间我们能深深意识到,文章的篇幅再长,但每句话、每个字,都是不能松懈的。这种程度的对学生的投入和对教学的执着,是一种老派的传统,是从老一辈学者中传承下来的。而他自己在学术上又有追求和境界,二者合二为一,他替复旦守住了学生心目当中的学者形象。由此我觉得,复旦要找的风格,和美国学校不同,其实是可以在某些学者身上实现二者合一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被评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好导师、教学名师、教育系统的模范等,是当仁不让的。
毫无疑问,俞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接下来要谈谈他学术的特点。在俞老师没有生病之前,我倒是没有特别全部读过他的著作,这也是因为觉得他天天在我身边,他研究什么我应该都知道。他病倒之后,我特地去看他一路走来的学术经历,觉得吴老师谈到的特别重要——俞老师担当起了他这一代学人的职责。他们这一辈学人,把每十年应该干的事情,基本都踩在点子上了。1978年恢复高考,他们在复旦如饥似渴地学习,是为了担当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接着是1980年代初的桂林会议,再接下来是“哲学与改革”的系列
讲座,这时,他们有别于上一代学人的形象实际上已经确立了。
接下来,他的博士论文《意识形态论》又代表一个时间节点。在当时,怎样使中国的学术有学术规范,怎样用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意识形态论》应该是很好的代表。《意识形态论》是他留学法兰克福期间,搜集大量学术资源后写成的,他用规范的学术方式来研究意识形态这个在学术中非常真实又非常困难的问题。他的《意识形态论》出版时,我当时在读本科四年级,当时的老师是老一辈的学者。他说,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胆子很大啊,要么成名,要么被批。这本书的确不是稳妥地按照当时别人写论文的方式来写,他也踩在一个时间点上,给出了一个方向。后来很难有人像他这样,能够如此认真地把学术资源充分消化,然后选取一个极其重要又困难的理论问题,对它进行很明确的阐述,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再接下来,经过他们一代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研究范围放宽后,俞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和西哲的打通方面做了很多贡献。最典型的是他的论文集《从康德到马克思》。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在理论上深化下去,要把马克思主
义内部蕴含的各个复杂的学术传统再次复活和更新,直到今天,还是俞老师后面一代学人要继续努力的事情。在这方面,俞老师他们这一代和复旦是走在前面的,从康德到马克思的提法给出了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常明确的方向。特别难过的是,在这个环节之后俞老师还有了下一个环节,但是他做不到了。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呢?俞老师认为,中国的哲学学人要想能够真正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当代的问题,在基础理论方面一定要有发言权。这就是他计划了将近20年但最终未写成的《物与时间》这本书。他经常说,我要卸掉所有担子,再来写这本书,这是中国当代学人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写《物与时间》需要读中国古典哲学,俞老师以前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哲学并不特别钻研,但最近几年他有明确转向。因为他的下一个挑战是要在基础理论方面有贡献,而中国的哲人要想在基础理论方面有贡献,就必须深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我到他家里去,他的饭桌上摆的都是中国哲学的材料,这是平常只要一有时间就去看的东西。但这样的任务也太过艰巨了,俞老师最看重的这一部没有完成,我想,《物与时间》大概是他学术上未完成的最大心愿。我想讲的第三点,是俞老师身上另一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担当。这也是中国当代学人非常需要的优秀品质。国内目前的环境很难让学者成为一个彻底没有其他任务的纯粹学者,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需要有人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