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笔试参考)
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每天为公众提供逐时的天气实况,未来7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实时发布、及时更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14.如何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
答:培育专业用户群体,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重点加强农业、水文、交通、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在为专门用户提供温、压、湿、风、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信息基础上,提供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水库调度、电力生产与分配调度、城市供热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等对策建议信息,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开发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建立和充实专业气象实用技术储备库,开展专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改变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
9
服务产品不专的状况,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15.简述省级气象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多元化、业务集约化和开放式发展的思路,用1—2年的时间,调整机构设臵,优化资源配臵,精干机构人员,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公益服务为主、多种服务并存且均衡发展的服务体制,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的分类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公益优先、门类齐全、发展均衡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16.当前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答:一是支撑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服务技术滞后。过多强调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忽视了服务技术方法的研发,导致业务系统的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内涵不高。
二是支撑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匮乏。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滞后,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分散和封闭,使得服务业务系统难以很好地将气象的自然属性与服务的社会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集约化程度不高。各地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建设了许多功能相似甚至
10
雷同的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建设的集约化水平低。
四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顶层设计和规划不够。缺乏对不同业务层级气象服务系统以及不同专业类别气象服务系统的整体设计,服务系统建设存在“小、低、散”和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现象。
五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际应用效果差。欠缺对地方服务需求的全面性把握,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对用户需求体现的不够,针对性不强,存在“好看不好用”的现象。
第三部分 气象防灾减灾
17.阐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答:政府主导职责涉及到多方面,主要应包括行政组织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建设、公共财政投入。通过上述行为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切实形成气象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同时,我们在强调政府上述主要职责的整体性职能的同时,必须明确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全包。
通过充分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部门联动协调委员会、联络员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实现部门间的灾害应急响应联动、信息通报共享联动、灾害预报会商联动,打破过去封闭的部门行政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高效联动,实现综合防灾减灾。
11
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参与要以社区为载体,以公众、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为骨干,以政府组织管理为主导,以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害管理为目标,改变气象灾害防御中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
18.简述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部分已有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村屯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19.如何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答:在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区划、风险评估和风险转移等各种减灾行动来降低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实现从过去的以气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