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 - 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 - - 细胞呼吸第1课时学
A.图中的[H]主要在线粒体内产生 B.图中物质①是O2
C.用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会释放热能 答案 B
解析 有氧呼吸中[H]主要是在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图中物质①是H2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物H2O中的氧来自氧气,葡萄糖中的O最终进入CO2中;图示过程会释放热能。
[高考提能]
7.如图所示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18
18
A.图解中的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图解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图解中(三)阶段产生的H2O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1分子丙酮酸经过(二)(三)两阶段产生的能量一样多 答案 A
解析 从题图所示的过程及参与的物质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一)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在酶的作用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二)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H2O(图中①)彻底分解成CO2并产生大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三)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图中②)结合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
8.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 )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②葡萄糖+线粒体 ③丙酮酸+线粒体 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无氧) A.①② C.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首先要明确①试管中是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即含有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而②、
B.①③④ D.①④
9
③、④则分别含有线粒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其次,要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第三,要明确各细胞结构所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如线粒体只能利用丙酮酸而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
9.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20℃温水的烧杯中,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应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 B.若30min后液面没有变化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则液面应该下降
D.该装置还可以用来“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答案 C
解析 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不会引起液面变化;若进行了无氧呼吸,则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消耗的氧气,气体体积增大,液面上升。 10.如图所示为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a、b两锥形瓶内各放一些湿棉花,瓶塞上各吊一熟石灰包,并插入温度计,分别有导管从瓶内通入水中。a瓶装入萌发的种子,b瓶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48h后,预期所能观察到的变化是( )
A.a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B.b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C.a瓶温度上升,与b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D.b瓶温度上升,与a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答案 A
解析 a瓶中萌发的种子生命活动旺盛,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CO2,但CO2易被熟石灰吸收;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要释放能量,并且大部分能量都转化成热能,所以a瓶温度上升;由于O2的消耗,瓶内气压下降,与之相连的导管内水柱上升。而b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再进行细胞呼吸等生命活动,所以温度、水面基本无变化。 11.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1)有氧呼吸是从________的氧化分解开始的,全过程分为________个阶段。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________;释放的CO2是在第________阶段产生的;H2O是在第________阶段形成的;产生ATP最多的是第________阶段。
(3)有氧呼吸中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 三 (2)线粒体 丙酮酸 二 三 三 (3)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酶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解析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将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脱下来少量[H](4个[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将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消耗6分子水,脱下来20个[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脱下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形成12分子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CO2产生于第二阶段,O2用于第三阶段的反应,水生成于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 12.下图是测定植物细胞呼吸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A瓶内Na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瓶
内
石
灰
水
的
作
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用不透光的玻璃罩来罩住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3)如果将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实验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D瓶内石灰水换成饱和Na2CO3溶液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吸收空气中的CO2 检验CO2是否被完全吸收 检验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2)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3)实验效果与绿色植物相同 (4)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被饱和的Na2CO3溶液吸收形成NaHCO3,因为NaHCO3的溶解度小,故溶液同样出现混浊现象 13.如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的内容: 装置 A B (2)B装置中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装置 C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答案 (1)①不加入石蜡油 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解析 A、B两个实验装置作对照,A为有氧条件下的,B为无氧条件下的(步骤三加入石蜡
方法步骤一 ③________ 方法步骤二 ④________ 方法步骤三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方法步骤一 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方法步骤二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步骤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