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使用反思范例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使用反思范例的研究》
实施方案
前黄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曹东明 王旭东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需要专门的设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这三机一幕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就是这样一座桥梁。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强调了教学的 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传递教学信息,使之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而数学教学内容正是取代单纯的数学概念的描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精神集中,长久地注意与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我们选择了此子课题来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各因素的重新组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讯、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弱点,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师“应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合理运用学习策略,使效益和方法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双方共同的特定空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只有教学双方不断改善传达信息的手段,提高认知效果,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反思教学理论。教育者是社会中最先进的人群之一,严格地讲,是教育者引导着人类前行。所以,教育者不能平庸,也要拒绝平庸,而社会也是拒绝“庸师”的。反思之所以能够使教师远离平庸,是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了使用而使用”转向“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使用”。达成如下目标: 1、构建多媒体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3、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积累多媒体教学的资料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媒体技术运用的方式
(1)直接呈现,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4个苹果和2瓶水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多少?”生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
又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直接呈现,形文配合呈现,建构知识模型
通过呈现概念的实际原型(形)和描述性的语句(文),两者互相配合、补充来呈现概念的内容,这就是形、文结合方式。其特点是:形、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补充。“形”
以图示、例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负责概念的问题情境、基本属性、思想方法的展示;“文”负责以描述性的语句配合“形”作补充或作概括性说明。这种呈现方式,低中高年级都采用。
例如,第七册“小数”概念,若用数学语言“根据十进位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的数叫做小数”陈述,语境远离小数产生的实际背景,掩盖了改写的思想方法,学生难理解;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清楚。于是设计了形:例1和例2,分别展示小数产生的背景及由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思想方法,再配以描述性的文“现在学的数,像0.1、0.2、1.3、1.4等都是小数。”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矛盾。
再如,第三册乘法、除法、倍;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第八册小数的意义等概念即以该方式呈现。
数学教学中,学习结束时,往往要进行一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如果知识靠老师说,或学生说,往往提不起学生的注意,功夫白费,收不到总结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动画的性质,或游戏的性质,和学生一起互动,带着学生进行总结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学结束一定要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往往概念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总结时一定要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新颖的形式,如练习性的总结也可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3)直接呈现,增强训练密度,实现精讲多练
传统练习的方法,一般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直接刺激下作出一定的反应,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能照顾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具有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再加上生动的画面,灵活的交互性,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中乐趣而乐此不疲,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学生在练习时,如果选择了正确答案,显示屏上就会有可爱的小人出现,并伴随着声音:“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即使算错了得数也没有关系,显示屏上会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语句,让学生不灰心,继续努力。这样,既使学生身在“题海”,而依然感觉“海中的世界真精彩!又如在练习中编各种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学生喜爱的过关游戏的形式,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地指引和帮助,而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的培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