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6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训练题)
B.政治区划 C.经济区划 D.地域区划
9、目前我国货币控制的重点放在哪个层次:( ) A.M0 B. M1 C.M2 D.M3
10、再贴现属于中央银行的:( ) A负债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表外业务
二、多项选择:有5个备选答案,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共10题。(每
小题2分,共20分)
1、完全由政府出资的中央银行有:(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加拿大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 ) A.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B.证券买卖
C. 对政府的贷款 D.流通中的货币
3、选择性货币政策有哪些:( )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窗口指导
C.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D.不动产信用控制 E.优惠利率
4、美国的存款准备金包括以下哪些:( ) A.中央银行的现金
B.金融机构业务库存现金 C.国库券、商业票据
D.一年期以下的公债 E.企业债券
5、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管辖下列哪些省份:( ) A.四川 B.甘肃 C.贵州 D.云南 E.西藏
第9页共13页
6、中央银行成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有:( ) A.发行货币
B. 集中存款准备金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向政府融通资金 E办理银行间的清算
7、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是指:( ) A.基础货币 B.利率 C.准备金 D.货币供给量 E.汇率
8、中央银行的自有资本来自哪些途径:( ) A.政府出资 B.企业出资 C.国有机构出资 D.私人银行出资 E.部门出资
9、双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兼顾 和 两个目标: A经济增长 B. 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0、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 ) A.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B.证券买卖
C. 对政府的贷款 D.流通中的货币 E.票据贴现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货币政策内部时滞
2、q理论 3、流动性比率 4、道义劝告
5、按规则行事
四、简答:共5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货币发行的原则有哪些?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有哪些? 4、怎样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5、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第10页共13页
五、论述: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0年代之后,我国中央银行将金融监管职能分立了出来,请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一下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立出来的利与弊?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请联系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A 3.C 4.C 5. 6.C 7.A 8.C 9.B 10.B
二、多项选择
1.AD 2.BC 3 .ACDE 4.AB 5. ACDE 6 .BCE 7.AD 8. 9.AB 10.AD
三、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内部时滞指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作某种变更到货币管理当局实际采取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内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灵敏程度、预测能力、管理当局的金融决策水平和政策实施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又取决于中央银行决策人员的素质、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弱、权力的大小以及经济体制的制约程度等诸多因素。
2、q理论是指在均衡状态下,q=1,表明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1,表明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产的市值高于其重置成本,企业只需发行少量股票就可以获得较多新的投资品,企业投资支出将会上升。如果q<1,则表明企业市值低于重置成本,投资新项目不如在市场上收购既有企业更划算,企业对新的投资就不会有积极性。用符号表示为:
M→PS→q→I→Y
3、流动性比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规定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由于商业银行不能任意把一些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性的商业贷款,中央银行也就达到了限制信用扩张的目的。
4、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指导、发表看法和提出某种劝告,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5、按规则行事是指按规则行事是指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之前,先确定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程序和原则,并按这些事先确定的规则进行操作。
四、简答
1、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②中央银行能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及买卖的时间等。
③金融市场的范围应具有全国性,并应具有完整的独立性,不受外国金融中心的制约。 ④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
第11页共13页
2、货币发行的原则有哪些? 答:
①垄断发行的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②信用保证原则,即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 ③弹性发行原则,即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答: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猛烈,对经济震荡大。即使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很小的幅度,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而不能作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操作工具。
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样。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4、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答:
①看效应发挥的快慢,即时滞问题;
②看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这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中性成分; ③看对经济增长起多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非中性成分。 5、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答: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构成要素。 ①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我国产业政策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务院发布实施。
②政策目标是指政策预定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规划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步骤及各产业的发展顺序;确定支持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选择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妥善处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③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工具,如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
五、论述
1、90年代之后,我国中央银行将金融监管职能分立了出来,请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一下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立出来的利与弊?
答: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银行业的监管者。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或金融业进行监管。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监管。1992年证监会成立和1998保监会成立,将证券监督管理职与保险监督管理职能分离出来。2003年4月,银监会成立,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履行这些金融监管职能,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更好地发挥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一、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的优势:
(1)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银行监管则是保持银行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冲突。例如,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通常会有提高利率的倾向,但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看,提高利率可能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如带来银行坏帐的增加。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有助于央行专注于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通常是反周期的,而银行监管作为微观手段则往
第12页共13页
往是顺周期的,两者之间有周期性冲突。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银行监管机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这可能导致银行进一步缩小信贷规模,使经济衰退情况更加恶化。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有助于解决周期性冲突。(3)在央行负责银行监管条件下,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都会产生央行保护金融业的预期而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4)在发生银行倒闭事件时,公众会认为是央行监管不力,进而对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损害央行的声誉。
二、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的弊端:
(1)将央行监管职能分离会加大监管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监管机构设立成本及监管协调成本。(2)中央银行在进行清算时能够及时察觉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并对支付结算中时间差产生的问题给予资金解决。如果中央银行没有监管职能,就可能发生清算体系的债务链断裂,出现流动性危机传播扩散的情况。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请联系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最终目标可能是不同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从图16—1可以看出,如果中央银行倾向于高就业率,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的增加,那么社会需求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追求低通货膨胀率,则失业率就会上升。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所以,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当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经济停滞而通货膨胀率上升,比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其原因可能与持续通货膨胀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方式、石油危机等供给方面的意外冲击有关。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他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果保持本国价格水平稳定,就会使得他国商品价格相对于本国商品价格升高,从而本国净出口增加,经常项目发生顺差失衡。此外,如果本国发生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或提高利率的政策来遏制通货膨胀,期望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这会引起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从而造成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贸易逆差。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国内经济增长会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本国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这部分增加的进口需求,就会导致贸易收支逆差。另外,外资的流入可以弥补贸易收支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若本国不具备有效利用外汇的能力,就会导致将来收支的不平衡。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也是类似的。
第13页共13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