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衬托,渲染
月明之夜”,“银月、蓝天、黑山、谷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细细推究一下,衬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归耕”,其中蓝天、银月、谷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蓝天、银月、谷物作为背景,衬托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与“蓝天、银月、谷物”这样的背景相映衬,画面才会显得更完美。这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反衬与对比的比较。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举《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中的那“两对儿”,尽管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但作为对照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那“一对儿”,仍是画面中心同一层面“物象”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对比”。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以背景、环境来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风景谈》“石洞雨景”述之: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这是“摊开札记簿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活动的环境。从构图角度讲,这是画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闷、寂寞、原始”,与图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但这是背景与图中物象的对照,环境与人物的对照,而不是同一“层面”内物象间的对比。这是衬托,是具有对比性质的“反衬”。
《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是一典型的“反衬”例证: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荒凉、死寂的沙漠,这是驼队活动的环境,也是图中物象“驼铃”出现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凉、死寂”,才更见猩红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的驼队的“庄严、妩媚”。这也是背景与中心物象之间的“反衬”,
背景反衬了中心,突出了中心,从而也使读者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烘托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
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一如《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中“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中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歌声仍在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间缭绕”。它们犹如电影中的“画外音”,用音乐来渲染着一种气氛,烘托了银幕上的人物、场面。这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声声入耳,敲人心弦,在这轻微的震颤瞬间,人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只有人类才能有所体验的崇高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自远而近,缭绕于山冈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更让人想见画中高原归耕的农人的思想、境界:生活多么充实、美好,劳动多么愉快、幸福。这就是场面气氛对画面物象“烘托”所起的作用。
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思乡的愁绪和对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既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或以环境背景衬托中心物象的关系,所以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电影戏曲片《红楼梦》也有运用成功的一例。影片为了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控诉这“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大观园”,制造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导演在“黛玉临终”这场戏中,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宝玉“洞房春暖花烛夜”,张灯结彩,红烛高照,欢声笑语,画外喜庆音乐“步步高”。这喜庆音乐渲染了一种欢乐、吉祥的喜庆场面气氛。而另一面呢?电影画面马上转入了“一弯冷月”下的潇湘馆:月光、病榻,焚稿灰烬,榻上人含恨终生。但此时的画外音,仍是前一画面的喜庆音乐,这与画面人物的命运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烘托,更激起人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强化了悲剧气氛。
衬托与烘托的比较。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第一层面”对“第二层面”的“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以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以“实”衬“主”;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以“虚”烘“主”。请看例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