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与大地民间 - 试论30年代的“寻根小说”(1)
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他要让人们“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寻找那失去了的“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给那些默默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以“一种勇气同信心”42。正是这种对人性理想的追求和更为现实而迫切的重造民族品格的愿望,给了30年代寻根派小说家的创作以内在热情。
寻根派作家重建民族精神的理想到1935年以后更为明显。东北作家群中的萧红和端木蕻良等显示出与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迥然不同的风格。一方面,他们对民间生活原生态的自然主义描写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给人以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读者又难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立体的人物性格,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探索着一种新的小说学。尤其萧红以其细腻的感觉、丰富的意象与天才式的创作丰富了现代中国文学宝库;她没有像鲁迅那样带着启蒙心态去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也没有像废名和沈从文那样以道德理想主义情怀缅想世外桃源,而是从女性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在“散漫的素描”中将未加雕饰的民间原生态呈现给读者;她那自然清新的语言与大地紧密相联,众多的譬喻充满原野气息,显示出民族语言的丰饶华赡,让人触摸到了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这是一种真正的“大地民间”情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采取了决绝的反传统态度,对国民劣根性展开深刻批判。如果将这些批判汇集起来,足以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随着30年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国内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立场展开了反思并力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整合达到民族精神重建的目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乃是民族的慧命所在,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据所在。民族、文化、历史这三个名词指的是同一实质。??中国的出路在于理解、体现和弘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延续和光大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43。余光中说:“‘现代病'是心理变态的‘排他狂'(monomaniac)之一种征象。表现在艺术观上面,便是绝对的反传统??一个作家要是不了解传统,或者,更加危险,不了解传统而要反传统,那他必然会受到传统的惩罚。??我们能够登报和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却无法改变父亲给我们的血型,否则我们一定死亡。”44其实,我们无法改变的不仅是与“传统”这位“父亲”的相同血型,还有与“乡土母亲”无法割断的精神脐带。就此意义上说,30年代的“文化寻根派”代表了一种“反思的现代性”,它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建民族品德、再造中国艺术精神、创立现代中国小说学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30年代的“寻根小说”不仅对疗治新文学的现代幼稚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使现代中国文学实现“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理想成为可能。正如研究者所说:“大鹏需要双翅才能翱翔,人要两条腿才能奔跑。吸收消化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继承革新古代文学传统,使之现代化。外来助力不可少,传统生机不可弃。这就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潮流的双翅与双腿。”45无论是废名汲取传统资源再造中国艺术精神和写意小说学的努力,抑或沈从文以小说代经典再造民族品德的尝试,还是萧红从自身感觉经验出发以另类的小说学再现中国民间生活原生态,他们在灵魂上都深深烙上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印痕。他们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没有发出礼教吃人的呐喊或是经营个人的癖好”,“却在大变革的前夕召唤乡土中国的诗意想象”,渐渐变成“抒情文体家”、“乡土主义者”和“政治上的‘保守派”',并在小说中形成了“写实主义抒情模式”:“藉书写小说而达到诗歌的抒情境界”46。 注释: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②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③陈明:《保守:思潮与主义——90年代学术重读之四》,《新原道》第1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④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28—429页。
⑤梁漱溟1934年10月13日在全国乡建工作讨论会上的演讲,引自陈序经:《乡村文化与都
市文化》,《独立评论》第126号,1934年11月11日。⑥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1—22页。 ⑦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10日。 ⑧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82—183页。 ⑨守常:《青年与农村》,《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55页。 ⑩苗四妞:《试论民粹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学》,《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11杨义:《杨义文存》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7页。 1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1334374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33、34页,61页,203页,33页。 14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15梁实秋:《梁实秋文集》第5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544页。 16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37页,“自叙”第2页。
1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 1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93页。 20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218页。 21周作人:《(扬鞭集)序》,钟叔河编:《知堂序 跋》,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97页。22废名:《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94页。 23梁宗岱:《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2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96页。 2535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26吴晓东:《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746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第129、131页。 28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论中国现代写意小说与小说中的写意性》,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293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页,第6页。 30[德]莱辛:《汉堡剧评》,张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31胡怀琛:《中国小说“质”的方面的演变》,《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32[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1—122页。 33芦焚:《〈马兰〉书成后录》,《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72页。 3839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2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360页,第114、125页。 40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3号,1934年9月1日。 4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6卷,第71-72页。43侯敏:《有根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44余光中:《幼稚的“现代病”》,《余光中集》第7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15—116页。45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23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