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六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
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时,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又如:8/9×1/3-1/3×5/9=8/9×(1/3-1/3)×5/9=0 。
原因分析:学生看到(1/3-1/3)=0,就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再如:40.7-0.7×(0.42+1.58)=40×2=8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40.7-0.7,0.42+1.5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④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例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计算小数乘除法时,漏点小数点。如22.4÷4=56。
⑤不良的学习习惯、态度造成错误。
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粗心,书写潦草,马马虎虎,做题不喜欢用草稿纸,再大的数也不想动笔算,而喜欢口算,做题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注意审题、检查,态度不端正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二)探索出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错误矫正的对策。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教师们都要高度重视,找出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原因,加强练习。根据教师们的问卷调查分析,主要矫正策略如下:
1、加强口算与估算的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首先,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其次,要加强听算和估算练习。例如:在计算624÷6这道题时,如果先估算,判断出商是三位数,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再次,增强“内功”,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25×8,125×8等;(2)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例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首先,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其次,要求学生在计算时,
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其三,应加强意志的锻炼,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第四,不管再难再复杂的题,都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认真思考,从容应对。
3、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算理、算法的形成过程。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0.72×5时,先算72×5=360,再看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往左边数两位点上小数点得3.6。此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0.72×5时,实际是把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那么所得到的积360就要缩小100倍得到3.6。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其次,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也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例如: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可以将换算方法编成顺口溜:“大化小,乘为好;小聚大,除一下”。
4、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书写潦草、不够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从而造成计算错误;而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打草稿时要求他们书写工整。我们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3)要有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例如:计算16×25=,可以把原式变为25×4×4=100×4=400,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4)养成验算的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计算时力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5、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6、重视错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治疗”。教师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也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会大大提高。
7、重视课堂练习的指导。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夺红旗”、“计算接力赛”、“计算小能手”等多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六、研究成效 1、速度。
以口算为例。通过1年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口算的技巧,口算速度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多数学生5分钟最多能做20——30道简单口算题,有的学困生只能做10道左右。通过2——3个月的口算训练,多数学生能在5分钟内做完50道复杂口算题,学困生能基本上完成40道左右,经过一个学
期不间断的口算练习,学生的口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班学生都能在5分钟时间内,轻松完成50道各种类型的口算题。 2、正确率。
在口算速度加快和掌握大量简便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也随之有很大的提高。我班经过训练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说明了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基本养成。
实验前,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符号、等现象,书写草率,学习马马虎虎。通过实验,学生养成了做计算题时,认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再动笔演算的好的计算习惯。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能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也做到了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连演算也非常的认真、仔细。学生不仅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还养成了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能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做到了耐心细致,逐步检查,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地计算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4、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
实验前,教师普遍存在对计算重视不够或者叫无能为力的现象。比如,在教学中,对能口算的式题,也让学生慢慢动笔算,觉得不管用多长时间能做对就行了,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失去了训练其思维敏捷性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对复杂的计算算不快,算不准。经过近1年的实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不仅认识到了计算教学的重要,而且掌握了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七、问题讨论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是一种逻辑思维性很强的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第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教学课题研究实验
工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