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文学作品选
【例题?单选】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的写作背景是 A.辛亥革命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夕 C.抗日战争前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显示答案
12、聂钳弩《蛇与塔》
⑴识记聂钳弩的《聂钳弩杂文集》、《散宜生诗集》。 ⑵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章写得明白晓畅,从容不迫,精到又幽默,对评论对象稍加推演点染,点到即止,不枝不蔓,颇具风姿。结尾一句遒劲有力,发人深思。
⑶分析本文是如何在古老的传说中翻出新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的。
《蛇与塔》是一篇杂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作了推陈出新的解释,辩证地评析了各种观点,表达了对被封建制度压迫的女性的同情,并对民间文化和底层人民的正义感和反专制反暴政的智慧与力量进行了高度的褒奖。《白蛇传》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作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其中承载的封建意识形态作了透辟辨析:把追求美好生活的女性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比喻为“塔”底下的“蛇”;“瞒和骗”的大团圆结局模式;以及把雷峰塔的倒掉解读为“避邪”、“偷砖”——文中无一处明确提到“封建”字样,但处处拿捏住了封建意识形态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作者在文中,同情白娘子,谴责法海,这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观点;但又从“大团圆”和“雷峰塔的倒掉”的故事情节中选择独特的切入点,笔锋一转,翻出新意来:一是认为状元公许仕林祭塔这种大团圆结局,是《白蛇传》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对白蛇表示“同情”和“慰问”而增添的情节,从而满足了老百姓同情弱者和含冤者的心理要求;二是认为“偷砖”的“本意”是“要塔倒,要白蛇恢复自由”,这是老百姓不满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悲剧结局而对白娘子进行的解救。文章对封建统治者对民间传说话语的篡改进行了犀利剖析 ,见识深刻、观点新颖,充满了一种启发人的理趣美。 【例题?单选】聂绀弩的《蛇与塔》属于( ) A.小说 B.诗歌 C.杂文 D.抒情散文 显示答案
13、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
⑴识记萧乾的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和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等。 ⑵识记本篇的文体是新闻特写。 ⑶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1939年-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作为中国唯一经历欧战全过程的人,他写下了几十万字通讯作品,《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就是其中的一篇。这是一片新闻特写,是以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道,但它不是直接报道战争,而是以小见大,报道战时英国社会的一个侧面,通过写猫狗等家畜在战争中的遭遇、表现,不仅细腻地表现了战时英国的面貌,而且也把战时英国人民的勇敢、坚毅、乐观、幽默表现的富有立体感。
⑷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作品不拘于报道对象的特殊,从日常生活中引入了大量富有趣味的实施,写得非常充实饱满。作者写家畜,赋予动物人格化的审美视角,赋予家畜诸如机智、沉着、有序、忠诚等人的个性和情感,有一种诗意化的夸张,但都显得很真实,并且使人、家畜两相映衬,在诙谐风趣的氛围中表现了英国人民面对战争的镇定和乐观。
精读戏剧
当前讲授
1、曹禺《雷雨》
⑴识记曹禺的话剧《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⑵分析剧本尖锐复杂的矛盾及其性质。
四幕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为背景,在一天之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旧中国旧家庭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突显了作者对命运、人性、情感、阶级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⑶分析繁漪、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
蘩漪是周朴园家庭统治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她对专制家庭的疯狂反抗表达了人性欲望的大爆发,但从一开始,这种反抗就带有“罪”的因素,最终是通过邪恶行为来维护自己和周萍之间的乱伦之爱,也毁灭了所有无辜的人。蘩漪这个“雷雨”式的人物显示了曹禺对人性的恶的力量的拷问。
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作品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处理罢工的手段的描写,揭示了他的专制、冷酷;另一方面,他与侍萍的关系则揭示了他的婚姻悲剧的问题。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正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爱情需要,他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着旧的生活习惯。在周朴园、鲁妈(侍萍)相会的那一幕中,现实的社会冲突与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内涵非常丰富。 ⑷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把八个人物之间的情爱、血缘和亲属关系作为轴心,将三十年间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在众多的情节线索中,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明暗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将“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推动冲突迅速发展,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整体。剧本着眼于三十年前的矛盾,却从一天之内的危机中开幕,不是渐次展示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
⑸简析剧本富有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的语言。
《雷雨》它广泛汲取了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观念和创作方法的营养,并将之与本民族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充满了生的欲望,但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命运的泥沼,全剧弥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氛围。
【例题?多选】下列人物中,属于曹禺话剧《雷雨》的有( ) A.周冲 B.周萍 C.鲁侍萍 D.鲁大海 E.鲁贵 显示答案
2、夏衍《上海屋檐下》
⑴识记夏衍的话剧《秋瑾传》、《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⑵识记这是一出悲喜剧,并简析此剧的题旨。
《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3、4月间。剧本摆脱了绝大多数左翼戏剧对生活概念化和简单化的描摹,把视角对准了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领域,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东南底层市民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残酷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剧本着重描写的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之间的复杂经历和爱情纠葛,把革命者的话题拉到日常生活空间来,并且放置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中,展示他们面临的革命、生存、情感、伦理等诸多困扰。
⑶分析此剧的横截面方式的结构艺术。
剧本采用横截面的方式,把上海弄堂房子从上到下切开,在一天的时间内,把境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五户人家放置在同一舞台画面中。匡复、杨彩玉、李志成之间的情感关系构成全剧的主线,其他各家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组成若干条副线,各条线索时而齐头并进,时而又交叉并行,使剧情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平行推进。
3、郭沫若《屈原》
⑴识记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⑵分析剧本矛盾冲突的性质、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剧本的现实意义。
《屈原》的戏剧结构集中而紧凑,戏剧冲突设置巧妙。作者把矛盾的激化和高潮、结局压缩在从清晨到夜半过后的 一天之内,并在结构上采用陡转法,用惊心动魄的文字描绘屈原从政治得志到受迫害的悲剧,剧情发展迅速,人物性格不断深化。剧作的戏剧冲突在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内容中融入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路线和南后、靳尚一伙的降秦卖国路线的戏剧冲突中,内蕴忠奸对立、邪不压正、奸妃祸国、小人播乱的民间隐形结构,使剧作更好地契合了抗战的时代主题和民间的趣味。
⑶分析屈原的形象。
剧作着力塑造了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管会形象,在屈原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纯洁高尚、光明磊落的完美人格的底色中,突出表现了他不畏强暴、坚决捍卫祖国利益、坚持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世界,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张仪、南后、靳尚等奸佞卖国求荣、诬陷忠良的无耻和阴险嘴脸。
⑷分析剧本的浪漫主义诗句的特色。
《屈原》是一出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首先,作者以“失事求似”为历史剧创作精神,“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加工,大力凸显屈原的“历史地精神”和“时代的愤怒”,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古代诗人塑造成了一个同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政治家。其次,全局奔涌着人物激越的感情波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又穿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以诗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⑸分析婵娟的形象。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是道义美的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体现。 ⑹分析“雷电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屈原的抒情独白《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气势雄浑,格调崇高,是屈原不断酝酿的悲愤情绪的爆发。
4、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⑴识记本篇为诗、歌、舞三者结合的民族新歌剧。 ⑵分析此剧在创作上如何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长处。
《白毛女》是融诗、歌、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在音乐创作上,它既学习和继承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营养,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处理手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示人物形象。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民间故事原型进行改造以表达主题的。 《白毛女》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它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而成。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七人作曲。1945年5月首演,次年出版。剧本通过杨白劳、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并通过描叙民众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剧中,这一主题是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首先,剧本将民间文化资源纳入到新文化的视野,贯穿了旧社会民间温情、日常伦理秩序被地主阶级破坏和新社会民间伦理、民间秩序在阶级斗争中重新建立的结构原则;其次,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释,将之提升为一种言说“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白毛仙姑”有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