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盐县城乡一体化六个专题规划
海盐县城乡一体化六个专题规划
海盐县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专题规划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这既是一个城乡融合的理想模式,也是一个长期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城乡一体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经济上整体协调和空间上整体协调,而城乡间发达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网络是对这一切的基础支撑。
一、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海盐县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农村村庄改造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重点,形成县城、镇、中心村等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的差距。到2010年,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点体系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二、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过程。针对海盐而言,城乡一体化概念最核心的内容是将乡村地区由过去简单的“农业生产地区”看作城市不可缺少的功能区,特别是在都市区范围内,乡村地区承载着生态维护、都市农业、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等特殊功能。因此,在将城乡作为统一体进行综合的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的空间、生态环境作出具体的布局安排。在空间地域上应体现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集中,居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农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1、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城镇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海盐县由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同时处理好发展上的时序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的科学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并影响着城乡未来的发展。发展的持久性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能力,具体表现为控制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采取集约的空间增长模式。 3、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应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的需求,处处着意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配置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注意在经济、社会、生态之间找到平衡。
三、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强调空间集聚——改变分散状态,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淡化行政体制和区划,形成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
2、强调协调分工——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的合理分配。
3、强调资源共享——实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 4、强调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和生态质量,充实和完善各项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任务
县域城乡一体化主要工作是确定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县域城镇体系结构,明确县域整体空间规划思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着眼全县534平方公里,适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大力扶持发展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构筑以县城为中心、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城乡框架。县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强化镇村规划,加快建设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心镇,农村村庄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1、城市化水平。
根据新一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以上。到2010年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5万以上,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53%以上。 2、城镇体系总体框架。
规划要突破均衡推进的传统发展模式,建立合理有序的县域城镇体系框架,通过县域交通网络组织引导各级城镇向网络化演变,突出中心集聚与轴线扩张并存的思路,实现开放式组团布局,优化个体和群体空间形态。
根据城镇体系现状发展条件和特点,提出加快县城建设,扶持中心城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战略,形成县城、中心城镇、中心村相结合的三级规模结构。 (1)加快县城建设。
加快县城建设,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海盐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
海盐县城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和管制,制定城镇发展、产业空间、生态保护、景观体系与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的整合协调规划,并根据不同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实施区域开发建设管治,同时建立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支撑系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城镇集聚的力度。作为县域优先发展的重点地区,应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集中最优势的资源,集中开发建设,加快县城的发展。 (2)扶持中心城镇。
大力提高小城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选择2个中心镇,作为重点扶持发展对象。在2010年内使中心城镇的规模达到3—5万人以上;远期人口规模达到5—10万人。从扩大城镇规模入手,增加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工业小区建设和居住小区建设,改变空间上“低、小、散”的格局,改善环境条件。
海盐县域小,城镇规模小、空间分布均匀,因此必须择优重点发展,以澉浦、沈荡等二个中心镇作为未来小城市进行培育。本区域处于城镇发育成长阶段,强烈需要工业对城镇的带动,规划鼓励发展节能型、环保型产业,但允许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可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重视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快城镇、产业的发展。 (3)整合中心村及农村居民点。
海盐县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作用十分重要。在注重县域城镇体系整合和空间管制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生活模式。在提倡以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引农进城的步伐的同时,应逐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目标,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相融共生的设计思想和
三个集中(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公共绿化集中,村落组团集中)的布局原则,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引导农居向集中化、城镇化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完成列入省级全面小康新农村示范村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完成3个省级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同时完成首批20个整治村的村庄整治任务。到2007年,全县建成10个左右的省级全面小康新农村示范村;并完成对100个左右的行政村的全面整治。具体有以下要求:
一是布局优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借山用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
二是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
三是环境绿化。中心村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25%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
四是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100%。
五是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普遍入户;村庄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六是河道净化。保护好村域内现有水面、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城乡空间布局的规划协调。
县域空间布局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而城市的总体发展涉及城镇、产业、环境、旅游、交通、大型基础设施等诸多建设以外的问题,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如何发展、可以发展什么、不可以发展什么给予界定,特别是对不可以发展的内容加以明确禁止,将其余的区域留作发展的弹性空间,以达到城镇个体空间适度紧凑发展,群体空间适度分散开敞,整体空间集约发展的目的。规划以区域开发管制理念为指导,将县域空间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一般控制区、旅游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生态廊道五大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开发引导措施。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融合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复合系统与时俱进、持续趋优的综合变迁过程。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互相吸收先进、健康的因素,理顺交流途径的双向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