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4版)
1.简述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2.Jenner发明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的重大意义? 3.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及免疫学的作用?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熟悉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知识点提示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的结构与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及其他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淋巴细胞再循环。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也是人类和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1.骨髓的结构和细胞组成。 2.骨髓的功能。
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1.胸腺的结构和细胞组成。 2.胸腺的微环境。 3.胸腺的功能。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 2.淋巴结的功能。 二、脾脏
1.脾脏的结构:脾脏的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2.脾脏的功能。 三、粘膜免疫系统
指存在于各种腔道粘膜下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粘膜系统中的淋巴组织约占机体淋巴组织的50%以上,在免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MALT的组成。 2.MALT的功能及特点。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5
(四)思考题
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试述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3.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抗原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抗原、半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的分类、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2.熟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
3.了解有丝分裂原、超抗原及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二)知识点提示
1.抗原的概念, 免疫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2.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3.抗原决定簇/表位的定义、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丝分裂原、超抗原。 (三)教学内容
抗原的概念与性能: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两种性能:①免疫原性;②抗原性。根据抗原的两种性能,将抗原分为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 2.抗原表位的类型 3.抗原表位的影响因素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五、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异物性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正常组织成份的差异程度。通常可包括以下三类;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与修饰的自身成份及隐蔽自身成份的释放。
2.化学属性 3.分子量大
6
4.分子结构 5.分子构象 6.易接近性 7.物理性状 二、宿主方面的特性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况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呈递细胞内合成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四、抗原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概念、特点。 二、佐剂:概念、特点。 三、丝裂原:概念、特点。 (四)思考题
1.试述抗原的概念和基本性能。
2.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3.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4.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5.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剂有哪些?比较超抗原与抗原的异同点。
第四章抗体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分型、功能区及酶解片段。 3.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4.了解抗体的制备方法。 (二)知识点提示
1.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分型、酶解片段及功能区。 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5.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7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1.四肽链结构:轻链和重链。重链分为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五类,相对应Ig 分子分IgM(μ)、IgG(γ)、IgA(α)、IgD(δ)和IgE(ε);轻链分为两型:κ型和λ型;可变区、恒定区、超变区;铰链区。
2.功能区及各区的功能。 二、抗体的辅助成分 1.连接链 2.分泌片
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的水解片段。 2.胃蛋白酶的水解片段。
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一、V 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二、C 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结合Fc受体,穿过胎盘和粘膜。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半衰期最长(20~23 天);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二、IgM: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是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Ig;半衰期5 天;血清中特异性IgM含量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不能通过胎盘,如果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 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
三、IgA: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于粘膜表面和外分泌液中,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作用。 四、IgD: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五、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发生。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概念、制备方法。 二、单克隆抗体:概念、制备方法。 (四)思考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3.比较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异同点。 4.试述人工制备抗体的方法。
5.简述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与用途。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要求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