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编剧的秘密》读书心得
芦苇《电影编剧的秘密》,读书心得
班别:传播4班 姓名:李益霞 学号:20142800028
芦苇是著名电影编剧、电影策划人,在国内编剧中备受推崇。由他编剧的电影曾屡获国际大奖——包括《霸王别姬》,获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3年);《活着》,获第47届戛纳评委会大奖、人道精神奖(1994年);他策划、编剧的《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独立精神奖(2007年);至今,他尚未拍摄的电影剧本还有十数部。
这样一个鬼才编剧,在电影方面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这就是我吸引看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收录了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看完之后,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电影的认知和鉴赏程度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不少,至少站在顶级编剧芦苇的肩膀上,一下子知道了看电影应该从哪方面去看,去分析。这里我主要是想从第一章,芦苇先生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的内容方面去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霸王别姬》从类型来考虑,有很多成份在里面,一个是经典结构,完全符合那个经典模式;第二个,他有同性恋的内容,但在本质上,它其实是一个三角爱情关系的类型——爱情片都是相通的,一般都是通过三角恋爱这个模式;第三,他有人物传记的类型模式在里面;再有就是戏中戏,这也是一种类型——生活中的角色、台上的角色,最后两个统一了——张国荣用生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历史背景等等。类型这个东西给你一个拐棍,让你去利用。”芦苇先生用他自己的剧本作品来解释了电影的类型,用芦苇先生的话来说,《霸王别姬》的类型是“经典”、“爱情片”、“人物传记”、“戏中戏”的结合,用具体的大众熟悉的电影来解读类型,这比一个从未接触过电影鉴赏的人单独看理论来搞明白一部电影的类型就要明了得多。
近年来,芦苇对价值观和电影类型的强调影响广泛,他对当代电影尖锐而恳切的批评已成为华语电影领域一种不可或缺的声音。 芦苇说到,“价值观是电影里面只是基本的文化品质,很多价值观无错的电影却是艺术垃圾。价值观要是混乱或走偏就失去了文化品质。中国电影普遍价值观混乱,所以在类型上易犯错误,而对生命的态度是恒定的价值观。”另外,芦苇谈话中也是很坦诚,他并未掩饰自己知识构成上的局限,扎实的训练学习方法、对电影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再说艺术,通常,我们认为搞艺术的人,作品都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挥洒而就。但芦苇说,电影编剧是一门手艺,需要高超的技巧,而技巧是为了主题和情感服务的,只有天才才不需要技巧,但在中国,他还没有发现天才导演。这一点与乐嘉对演讲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
关于技巧他举了个例子,陈凯歌拍完《霸王别姬》后,自负心和名利心剧增,对电影求真、落地的态度荡然无存,《荆轲刺秦王》就是成功后的失败之作。电影中,赵姬刺杀秦始皇时,秦始皇以侠义风范获取了赵姬的芳心,从而赵姬放弃刺杀的目的,秦始皇也没有追究赵姬刺杀之罪。对于惨无人道的秦始皇,观众是不相信秦始皇会原谅赵姬的,于是电影出现了一种虚假感。
芦苇说,这部电影戏根不足。赵姬和秦始皇青梅竹马,只有把两人幼时的友情表达深刻后,赵姬刺杀秦始皇却被其原谅的情节才能被观众理解,戏剧张力也相应地增强。即:要想描述对友情的背叛,首先描述友情建立的深度。芦苇说,电影就是假戏真情,情节是假的,情感是真实的。电影的基础是价值观的清晰,没有价值观指引的电影往往是凌乱的,让观众看后不明所以然,讲了什么。芦苇的价值观就是对人性真实的表达,人道主义的崇尚。
在中国电影制度内,编剧处于幕后,从而不显眼,地位也很低,导致编剧为了生存,不得不写一些纯粹娱乐至上的剧本。真正能拍成令人感动、震撼、有艺术内涵的电影少之又少。中国电影的崛起,需要改变电影制度。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程序化的结构会限制情节的想象力和精彩程度,但我看来,只有在几代艺术家通过无数次失败摸索出来的结构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这种结构框架一点都不限制想象力,而是激发想象力。
遗憾的是,书中芦苇先生对电影的艺术和类型以及和价值观虽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未形成具体的框架,感觉只是他多年来研究电影的个人看法,书中说:“类型就是电影的规定性。电影是一个艺术产品,这个产品和所有产品一样,是有功能性的,类型其实是一种功能。 因为类型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系统。当你把类型规定好以后,观众就有所期待。”
另外,芦苇是一个真实、幽默的人,胆大程度在可以说在影视圈凤毛麟角。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拍出各自经典作品而获得名利后,毁掉了他们的才华,作品质量急转直下。而芦苇和这些大导演在曾经在创作力最好的年龄, 激情四射、抱负尤强地合作过,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他也尖锐地批评。这种真实坦荡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描述倍感信任。
发现许多有关电影史、电影艺术和电影文化的巨著都是上世纪出版的,如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了初版,看了第一卷和第二卷,书中对解放前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叙述和讨论,但主题思想却充斥了一种极为偏重于政治教化的思想,与我渴望看到的有关电影方面较为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看法不一致。而《电影编剧的秘密》是我找到的一本较为通俗易懂的有助于电影鉴赏的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