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二十九课
(如果在医院的时候,病人对医生传达的病情,如果医生给听错了,治疗的时期就会混乱,然后病人的病情就会严重。)
这样的结果都危及到一个人的生命。好,请坐。
所以说“凡道字,重且舒”是不是很重要?非常重要。所以说话要不要谨慎?
(要。)
说话也要学习,也要练习呀。
所以过去我们讲“父母呼,应勿缓”,爸爸妈妈交代你的事情你都要重复一遍,确认你听到的事情跟你爸爸妈妈交代的事情是一样的,是一致的,你再做,这样就不会出错了。那如果我们做传话游戏,比如说第一个同学跟第二个同学,第一个同学说完了之后,第二个同学问你说的是什么什么吗?重复一遍,他说是的。下一个再重复一遍,最后错误的可能性就怎么样?就会大大减小了。在一个团体当中这样的时候,事情办起来就会比较顺利,就不会那么容易产生误会,造成整个事件的失败。
那么我们说话要注意:首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问起对,视勿移”,你眼睛要看着对方;然后你“凡道字,重且舒”,每一个字吐字要清楚、要缓慢。如果你说得很快别人就很难听清楚。还有如果你吐字不清、含糊,别人也弄不明白你在说什么,要“重且舒”。而且你在说话的时候,你的行仪要落落大方,要“立端正”。“步从容,立端正”,到前面来要“揖深圆,拜恭敬”。声音要很悦耳,要好听,音量要适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声调要中庸之道,说话还要有重点。
现在同学们全体起立,我们就做到“凡道字,重且舒”。因为经常读诵经典就可以训练我们说话、吐字能够做到很清楚,能够不急不缓。而且我们的气质,跟人说话的时候也会落落大方,淡定从容。
好,“立端正”,我们共同背诵一遍《弟子规》“总叙”。预备,齐。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好,“问起对,视勿移”,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眼睛都在看着老师,很有定力。好,请坐。
在家里父母交代你的事情,和在学校里老师交代你的事情,你都要怎么样?重复一遍。然后准确无误,你再去做。现在谁愿意跟老师配合一下?
来,起立。比如说你叫小红,妈妈叫你了,“小红——” (哎!妈妈我来了。) 再说一遍,声音要洪亮。 (哎!妈妈我来了。) 好,然后跑到这里来。
(妈妈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这个厨房的地,有点不干净,你可不可以把地扫一下呀?” (好的妈妈,是让我把厨房的地扫干净吗?) “是的。”
你看他说话就比较清楚。好,再说一遍。“厨房的地有点不干净,可以把它扫一下吗?”
(好的妈妈,是让我把厨房的地扫干净吗?) “啊,是的。”你怎么说? (好的妈妈,我这就去做。) 给她掌声鼓励一下,请回。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首先听清楚了长辈交待的事情,然后又重复一遍,那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长辈就会对你很信任。当我们做完之后还要怎么样?回馈一下。“妈妈我已经做完了,您看可以吗?”“这样做可以吗?”
我们说话关键还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还是我们这颗存心。要常存一颗恭敬心。“诚于中,形于外”。当我们对人很恭敬,自然就会“凡道字,重且舒”。那么我们对事很恭敬,我们就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就会很认真地把这件事情复述下来,把它重复一遍,把它说明白,讲清楚。
好。接下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彼说长,此说短”,实际就是什么?说长道短。说长道短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要远离。古人讲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们都不要随便地去听是非。这样做对人是伤害,虽然我们没说话,其实你在听也是在伤害别人,所以说我们要尽量地回避。
当别人讲是非的时候,你要去怎么样?尽量避开远离,不要去参与。沉默是金。然后找个借口:我有事情先出去一下。或者找一个别的话题,把这件事情岔开,要怎么样?要用智慧,要善巧方便。
古人告诉我们:“面谀之辞,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撼者常若刻骨”。就是表面夸奖别人的话,真正有见识的人,他听了不一定会很高兴。背后之议,当你背后议论别人,那别人知道之后怎么样?就会受到伤害。所以说我们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参与这些事情。对人要和气,要宽厚,要扬人善,不要扬人恶,否则会“疾之甚,祸且作”。
对人要宽容,而且还要怎么样?古人讲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要做到不传是非,不说人是非,然后不听是非事。如果这件事情跟你无关,这里说“不关己,莫闲管”,如果这件事跟你有关系呢?要不要去跟他理论?
(不要。)
那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要正己化人,只管自己做对,不要管别人做得对不对,自己要先做对,正己化人,然后唤起他人的惭愧之心。因为人生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不能等,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跟自己重要的事情、正事不相关的事情上。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董仲舒,他为了潜心学习,所以在房间里边,他在那里终日苦读。他的房子后边有一个菜园,春夏秋冬景色都非常美丽,然后来玩的同学也很多,但是他都从来怎么样?都没有踏进菜园一步,他都不会进去玩耍一下,去游览一番,看看热闹都没有。在吃穿上他也都不是很讲究。
所以有一个词语“三年不窥园”,讲的就是董仲舒,他三年都没有踏进这个菜园一步,都是很认真地在那里研读,所以他才成为一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