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单元备课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月份;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例、有根据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探索和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点 难点 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借助直观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教学1、 措施 2、 题策略的多样性。 3、 4、 教学 准备 课时安排 3、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视类比、比较、明晰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口算卡片、小正方形、情境图、课件等 信息窗1 剪纸 2课时 信息窗2 剪纸 2课时 信息窗3 作品统计 1课时 信息窗4 展板布置 2课时
相关链接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一:公因数、最大公因数(29-32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 点 教学准 备 课时安 排 教 学 过 程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向学生介绍民间剪纸艺术引起学生的兴趣。观察信息窗中的情境图看看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彩纸、情境图 问题? 明确问题:正方2课时 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第一课时 二小组合作探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究交流 1、观察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1、动手操作,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初步感知。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利用手中的学2、观察信息窗中的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具,来摆一摆,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画一画用边长学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多少厘米的正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方形纸片可以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将长24厘米,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宽18厘米的长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画一画用方形纸片正好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铺满? 形纸片正好铺满? 学生操作后,指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 2、展示学生作如:(1)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业进行全班交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 流。 (2)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师将可以摆满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 和不能摆满的(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数据分类进行4行,还有剩余。?? 板书: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教 学 过 程
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都正用边长1cm、好排满,没有剩余。用边长4厘米、5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都有2cm、3cm、6cm剩余。 的小正方形摆,2、分析概括 都正好排满 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用边长4厘厘米,最长是6厘米。 米、5厘米?..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的小正方形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都有剩余。 学生交流。 3讨论交流:正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方形的边长与学生思考并交流,1、2、3、6是24和18的因数。 长方形的长和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宽有什么关师板书:24的因数1 、2、3、4 、6 、8、12、24. 系? 18的因数1、2、3、6、9、18 小结:正方形的师:仔细观察24与18的相同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填写边长必须是长下图: 24的因数 方形的长和宽 18的因数 的公有的因数。 24和18公有的因数 师列举 3、总结概括 24的因数: 观察他们的公因数,说说6是24和18的是什么数? 18的因数: 学生思考并交流,1、2、3、6是24和18的因数。 24和18公有的师: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因数: 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24和18的最大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公因数 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最大公因数 因数。 4方法指导 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 用短除法 求12(1)列举法:(2)几何图法: 和18的最大公(3)师介绍用短除法 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用公因数因数 2去除 用公因数3去除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三、巩固训练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1、自主练习1 比较一下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各自2、自主练习2有什么优势? 题 3 如: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先引导学生将三、拓宽应用。 生活问题转化1、自主练习1题是借助几何图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约数意义为数学问题 的练习。 然后让学练习时,应注意通过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巩固方法,初步生独立完成,交体验及和思想。 流订正。 2、自主练习2题 3、自主练习3题是利用最大公约数的知四小结: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最多能炸成多少束花”就是求48和72的最大公约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练习设计 指导练习: 1.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出示p32自主练习 4题。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全班交流。 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提问 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2、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二学习新知 1. 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2. 教师出示 数据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3、 学生交流 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