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和真题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三、心理定势现象
心理定势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老年人必定保守,年轻人办事一定不牢靠;北方人身材高大,豪爽,南方人身材瘦小,精明能干。国籍、民族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很可能不符合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就可能产生偏见,对他人造成误判。 四、制约现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条件反射效应。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把爱发脾气视为顽固者,把脾气温和视为耳根子软,把青少年与异性接近认为是早恋 五、其他影响因素
线索偏差:人们由于他人言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医托、碰瓷、钓鱼等。
迷信心理:有人把长相和人格错误的关联起来。 情绪:激情容易感情用事。
投射:以己度人的偏见,个体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 积极性偏差:过分乐观,以主观善良的愿望看待一切。 后视偏差: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现象产生的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产生的偏差。
名人效应:依赖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而产生的偏差。 自己人效应: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而产生的偏差。 第五节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1、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面试官可能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2、影响绩效评估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多数可通过客观指标衡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3、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所有题型。 第一节 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概述
1、能力与智力的概念
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诸因素的有机结合。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而能力是人对掌握知识的心理活动概括,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有目的的,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人对动作方式的具体概括,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 2、能力的结构
(1)能力的二因素说 (2)能力的群因素说 (3)智力的三维结构学说 (4)智力层次结构学说 (5)智力多元论 (6)三元智力论 「例题」能力和智力理论主要有()
A.能力的二因素说 B.智力的三维结构说 C.实用智力论 D.三元智力论 E.多元智力论 答案:ABDE 3、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3)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例题」对于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智力就是认知智力
B.液态智力在人生中不断发展变化,青春期时智力达到最高 C.通常而言,老年人有着较高的晶态智力
D.液态智力在达到最高峰值后随着年龄增加不断降低,晶态智力则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升高。 答案:C
(4)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5)桑代克对能力划分:社会的、具体的和抽象的智慧三种 二、能力差异的分析
1、一般能力(智力)的个别差异 2、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的特殊能力表现差异很明显。如下层管理者更多要求专业技术能力,中层管理者的人际能力很重要,高层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能力尤其要重视。 3、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少年得志、中年成才、大器晚成。
成才的最佳年龄应是青壮年时期。中外研究都表明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4、能力的性别差异
整体而言,男女两性在智力上没有差异。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方面有优势,男性在空间知觉方面有优势。两性即使在智力上有差异,但差异的方向不能肯定。儿童期女优于男,青春期后男性优于女性。
男女两性在特殊能力及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别。由于两性在身体结构、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受到传统观念与习俗的影响,以及男女在家庭中角色不同,导致其特殊能力及其成就有差异。 5、能力的职业差异 三、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1、创造力的管理
2、掌握招聘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择人才
3、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实施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的训练 4、人尽其才,量才任用
5、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概述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气质的学说
1、气质的体制、体型学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按体型划分气质类型,瘦长型、肥胖型、筋骨型。
谢尔顿、史蒂文斯批判前者的观点,提出按胚叶划分类型的学说:外胚叶型、内胚叶型、中胚叶型。 2、气质的激素学说和体液学说
希波克拉特的体液学说,认为体内含有4种体液,分别是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后经过发展演变为四种体液类型,多血质(血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黏液质(黏液占优)、抑制质(黑胆汁占优)。 3、气质的神经机制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发现神经活动的三种特性,兴奋和抑制的强弱特征、均衡与不均衡特征、灵活性特征。 「例题」神经类型属于强的、灵活性高的平衡型所对应的气质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三、气质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要重要意义。 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例题」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的气质类型是( ) A.粘液质 B.胆汁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答案:C
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 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 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第三节 性格的差异与管理 一、性格概述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非天生,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两者都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区别:性格是个性的态度与行为特征,气质是动力性特征;性格同时受先天与后天影响,但主要受到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气质主要受先天神经类型影响;性格有褒贬评价意义,气质没有;性格可塑性大,气质可塑性小;性格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人成熟后性格起主要作用,而气质在人年幼时才起较大作用。 二、性格(结构)特征的分析
构成性格的特征可以依据态度体系、情绪、意志、理智等划分。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一个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一个人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性格特征 表现一个人对待劳动产品的性格特征 表现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性格类型说就是根据人的某种或某两种性格特质来划分或区别人的性格类型的理论。 1、性格机能类型
培因和T.李波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 2、性格内外倾型
荣格将内外倾与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等结合起来,组合成八种性格机能类型。
思考外向(倾)型、思考内向(倾)型、感情外向(倾)型、感情内向(倾)型、感觉外向(倾)型、感觉内向(倾)型、直觉外向(倾)型、直觉内向(倾)型 3、优越型与自卑型
阿德勒将性格类型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前者恃强好胜,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后者甘愿退让,不与人争,缺乏进取心。还有类似的A、B型人格和T型人格——冒险性人格(T+体力型,T+智力型,T-型)。 4、场依存和场独立型
威特金从认知风格出发,根据人对外界环境认知与依赖程度的不同,把人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5 、“五因素性格类型”
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出5个基本的性格特质类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 6、社会文化类型
斯普兰格,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出6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奥尔波特指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这六种价值倾向,并不表示真有这六种价值类型的人存在。
霍兰德根据人的性格与职业选择关系,提出6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
「例题」主要的性格类型理论有( )
A.五因素性格类型 B.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 C.认知风格类型 D.性格内外倾类型 E.社会学习类型 答案:ABCD
四、性格差异与管理
(1)主动型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对其中能力较强的人,应该以授权为主,交给复杂的、有难度的、挑战性的工作;对其中能力弱的人,尽可能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其逐渐进步。
(2)被动型的人比较重物质利益、工作条件和人际环境。更多表现出责任心,思想内涵较简单。对能力强的人要明确其具体责任和激励机制;对能力弱的人,以完美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办法为基础,分配给他们较为简单的工作会比较合适。
(3)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人。一要扬长避短,显露优点就容易克制缺点;二是做好思想和情感沟通工作;三是放开一点,采取忍耐和期待的办法。
(4)对特殊才能的人,尽可能给予最好的条件和待遇。
个人的人格和性格会影响组织人格,需要正确处理好组织人格和个人人格的关系。通过组织创新与学习型策略,克服与矫正组织的障碍性人格特征,才可保证组织有效、有序运行,促进组织与成员的健康发展。 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所有题型。 第一节 行为与动机 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 1、行为的概念
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华生—极端行为主义模型:S→R S:刺激;R:反应 托尔曼—新行为主义模型:B=f(A·S) B:行为;S:刺激;A:遗传、年龄特征和经验。 勒温—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f(P·E) P:个体的个性(包括性格、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E: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包括担任的角色,所处的组织或团体的气氛、规章制度、文化等)。 综合:S(刺激)→O(个体)→R(反应) 3、人类行为的特点
(1)自觉性与主动性 (2)因果性 (3)目的性 (4)稳定性与可塑性。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二、动机与目的 1、动机的概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