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6:19:43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1. 生理学?

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 2. 从几个水平研究生理学?分别是?(4个)

i. 细胞和分子水平 ii. 组织和器官水平 iii. 系统水平 iv. 整体水平

3. 内环境(细胞外液)

在机体中存在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的3/2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內液。余下的3/1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也就是内环境。 4.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相对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5. 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几种,定义。

3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信号传递,可通过神经系统烦人快递完成,它可能仅需要几毫秒的时间。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循环输送到去哪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许多组、器官自身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作用,是一种内源性调节,因此成为自身调节。

以上三种调节的重要性和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局限,持续时间短;体液调节的特点是效应出现的比较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精确的局部调节,对维持机体细胞自身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6. 稳态的反馈调节,几种,定义。

3种。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控制。 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的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为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正常值)。则称之为负反馈。 正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激素或加强某一反应过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前馈控制:前馈系统可预先对机体产生变化做出反应。前馈控制系统这一方面指令发出到控制系统中,同时又向效应器发出前馈信号,调整受控部位活动。

1 / 10

第二章

1. 通透性?

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简称为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 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遵循单纯的物理学定律从高浓度区域往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物质分子的静移动量。 3. 易化扩散(载体介导,3种特性,通道介导)

载体介导:载体是指镶嵌在膜结构中的某些蛋白质,他们具有一个或者数个结合位点或功能性氨基酸残基序列,能选择性地在膜的高浓度侧与某种被转运的底物结合,进而引起变构,是被结合的底物移向细胞膜的浓度低的一侧,然后 与底物分离,载体也随之恢复原有的构型,以进行新一轮的转运。包含三种特性:(1)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通道介导:通道是指镶嵌于细胞膜内的一类蛋白质。在细胞内外的理化因子的作用下被迅速激活后迅速关闭。当其被激活时,由于通道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导致分子内部代垫基团或电偶极子方向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大小的孔道,有选择性地允许某种离子顺浓度梯度移动。 4. 原发性主动运输:主动利用ATP

细胞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例子:转运蛋白质水解ATP。 5. 继发性主动运输:间接利用ATP

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时,所需的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的浓度差作为能量来源。 6. 胞吞&胞吐

胞吞: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是物质或分子连同被她的质膜一起进入细胞质中形成胞饮泡的过程。

胞吐:胞吐分为吞噬和胞饮。胞饮又分为三种:胞吮,细膜窖胞吮,受体介导式胞吮。定义:又称出胞,是指细胞内物质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等。 7. 第一信使&第二信使

(1)第一信使:细胞外物质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的物质。 (2)第二信使:细胞内物质,由第一信使对细胞的刺激而产生的物质,会与下一个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的物质。

第三章

1. 静息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

静息膜电位的概念: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成为静息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产生机制:由于膜内外存在不同的离子浓度,膜对那些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导致Na+流出细胞外,K+流回细胞内。静息膜电位静息的产生。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保持恒

2 / 10

2.

3. 4.

5. 6.

7.

8.

9.

10.

定不变,离子透膜的净流速率为零。所有被动通透力都与主动转运的力平衡. 动作电位概念,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给细胞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迅速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

产生机制:在动作电位期间,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高,但强度不同,在膜的除极化期间,Na+通道立即被激活,膜内外Na+浓度存在极大浓度差,细胞外Na+迅速向膜内扩散,使两侧电极急剧变小,膜电位接近峰值时,阻止了Na+进一步向细胞内扩散,Na+通道开放的同时,K+通道也打开,速度较慢,通透性增加较慢,K+外流对抗Na+内流。随着Na+通道的逐渐失活,Na+内流速度减慢并停止,K+外流超过Na+内流,膜电位负极化回到静息电位。 平衡电位概念?

跨膜流动的任意一种离子在某种浓度梯度下,处于平衡状态的膜电位值即平衡膜电位。 兴奋,神经冲动? 兴奋:任何活的生物组织或细胞都能对适宜的刺激做出反应,如肌肉收缩,腺体的分泌,等,我们把这种机体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征称为兴奋。

神经冲动:给细胞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迅速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 兴奋性?

兴奋性:可兴奋的组织或细胞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阈刺激,阈刺激程度? 阈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为阈强度。达到阈强度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是引起细胞产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高于阈刺的刺激当然也是有效的,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细胞额兴奋,则为阈下刺激。 去极化,复极化,超射?

去极化:在生理学中南一般将膜极化变小的变化过程称为除极化,即为去极化。 复极化:膜电位发生超射后,又迅速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超射:膜电位发生反转的部分(0~+30mV)称为反极化,又称超射。 细胞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机理?

兴奋细胞的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期间,膜的兴奋性逐渐上升,但扔低于原水平,需要比正常阈值恰噶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绝对不应期:当一个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无论给予的第二次刺激强度有多大,细胞都不会产生第二个动作电位,则称为绝对不应期或无反应状态。

机理:可兴奋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此期间如施加第二次刺激,则第二次刺激所产生的效应将会受到此次兴奋性的影响。细胞组织的兴奋状态有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组成。 AP的“全或无”的概念? AP的“全或无”:可兴奋细胞膜在受到刺激时,或是产生一个可向外扩布的,具有完全相同幅值的,且幅值不随传导距离而衰减的动作电位全无动作电位产生,这种特性称为“全或无”。

神经传导的机理,4个基本特征?

神经冲动传导的机理:神经冲动的传导,被定义为在同一细胞范围内风电位的扩布,即在细胞的某一部位所产生的冲动被传播到细胞的其他部位。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中的扩布,简称神经传导。

3 / 10

四个特性:(1)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2)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其中穿向轴的末梢方向的是顺向冲动,传向细胞或树突方向的,称为逆向冲动。 (3)非递减性:在传导过程中,峰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不因距离兴奋点的渐远而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能量来源于兴奋神经本身。(4)绝缘性:在神经干内包含许多纤维,他们各自传导本身的冲动而不波及临近的纤维,不会相互干扰。,这种绝缘性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5)相对不疲劳性。

第四章

1. 突触?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个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2. 结构?

由突触前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细胞的轴突终末膜,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膜,为突触后膜,又称终板膜;突触前模与突触后模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3. N-M接头传递的过程?(电信号在突触上传导的过程)

说法一:动作电位作用于髓鞘,髓鞘脱落,神经末梢膨大前膜发生去极化和超射同时前膜的Ca2+通道打开,Ca离子有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囊泡往前膜运动,并与细胞膜融合,然后释放,进入细胞间隙后在间隙中与细胞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此时Na离子通道打开,Na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在其附近产生局部电流前膜发生去极化超射,之后又恢复发静息电位。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膜对Na离子和K离子的通透性; 进入终板膜的Na 说法二:

A. 动作电位达到突触前运动神经终末;

B. 突触前膜对Ca离子通透性增加,Ca离子沿其电化学梯度内流入轴突末端; C. Ca离子驱动Ach从突触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

D. 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膜对Na离子和K离子的通透性; E. 进入终板膜的Na离子的数量超过流出终板膜的K离子的数量,使终板膜除极化,

产生EPP;

F. EPP是邻近的肌膜除极化至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向外扩散。 三个特征:1方向为单方向;2时间特点:延搁;3与环境关系:高度灵敏。 4. 神经EPSP和IPSP产生的机理?

EPSP: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离子、K离子、Cl离子,特别是Na离子的通透性,是膜电位极化程度状态减小,膜局部除极化。由于此除极化能兴奋突触后神经元使其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值,突触后神经元容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加强,一次这种局部电流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IPSP: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抑制性的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了膜对K离子、Cl离子,尤其是Cl离子的通透性是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增大发生超级化。由于这种超级化电位使突触后膜神经元活膜电位原理阈电位值。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活动抑制,因此将这种局部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5. 突触传递的特征?

4 / 10

搜索更多关于: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1. 生理学? 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 2. 从几个水平研究生理学?分别是?(4个) i. 细胞和分子水平 ii. 组织和器官水平 iii. 系统水平 iv. 整体水平 3. 内环境(细胞外液) 在机体中存在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的3/2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內液。余下的3/1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也就是内环境。 4.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相对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5. 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几种,定义。 3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信号传递,可通过神经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