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考研西综生理学讲义(顾艳南)

2011年考研西综生理学讲义(顾艳南)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1:53:11

二、HCO3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重吸收HC03-是CO2的形式进行的,故HCO3一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碳酸酐酶在HC03-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可抑制H+的分泌,进而影响HCO3一的重吸收。 三、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原尿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同,但在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说明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我们将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般为180mg/100ml),称为肾糖阈。 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一样,主要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其吸收方式也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需Na+的存在,但有多种类型氨基酸转运体。

-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小管液溶质的浓度

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临床上应用山梨醇、甘露醇利尿,都是通过增加小管液溶质的浓度来实现的。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球一管平衡

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三、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 肾交感神经兴奋可通过下列作用影响尿生成过程: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而前者收缩比后者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刺激近球小管中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大,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

+-收;③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1和水。

(二)抗利尿激素 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液稀释,尿量增多。这种由于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的分泌受入球小动脉处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感受器的调节:(1)当动脉血压↓→

+

入球小动脉处压力↓→肾素分泌↑。(2)流经致密斑的Na量↓→肾素分泌↑。

1、血管紧张素Ⅱ对尿生成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1)刺激醛固酮的合成(2)直接刺激近曲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3)使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

2、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血管紧张素和血中K、Na浓度的调节。++

当血K浓度升高和血Na浓度降低时,也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加醛固酮的分泌,

+++

导致保Na+排K+,维持血K和血Na浓度的平衡。醛固酮的分泌对血K浓度升高十分敏感。

第四节 肾清除率

一、肾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

肾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测定肾清除率不仅可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还可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转运功能。 菊粉 内生肌酐 经肾排出的方式 由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全部由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少量重临床意义 清除率=肾小球率过滤 清除率≈肾小球率正常值 125ml/min 80—120 吸收和分泌 碘锐特对氨马尿酸 尿素 全部被清除 由肾小球滤过后,被肾小管重吸收 过滤 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 清除率<肾小球率过滤 ml/min 660 ml/min 70 ml/min 第五节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一个正反馈活动。如果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受损、反射弧遭到破坏或尿道受阻时,可导致膀胱内尿液充盈过多而发生尿潴留。当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时,排尿将失去意识控制,出现尿失禁现象。

第八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视觉功能

当眼在看远处物体(6m以外)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作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 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需作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的近点和远点都移近。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进行调节,看近物时,则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远。由于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看远物都需要进行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二)视网膜上两种光感受细胞的特点 一般特点 数量 部位 联系方式 分辨能力 光敏度 结构特点 视杆细胞 主要与暗视觉有关 多 视网膜周边部 会聚方式 分辨能力低,清晰度查,无色觉 较高 外段长,含视色素多 视锥细胞 主要与光视觉有关 少 视网膜中心部,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 会聚少见,有辐散式联系 分辨能力高、清晰度高,有色觉 较低 外段较短,含视色素较少 (三)视野: 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二、耳的听觉功能 (一)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 000Hz之间,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在1 000-3 000Hz之间。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由鼓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构组成。其中鼓膜和听骨链在声音传递过程中

2

起重要作用。鼓膜呈椭圆形,面积为50~90mm,厚度约0.1 mm。它的形状如同一个浅漏斗,其顶一点朝向中耳,内侧与锤骨柄相连。

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的脚板与卵圆窗 膜相贴,砧骨居中。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

2

耳的增压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约59.4mm,而卵

圆窗膜的面积只有3.2 mm,二者之比为18.6:1。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1 8.6倍。②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总的增压效应为24.2倍。 (三)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1abyrinth)。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 1、耳蜗的结构要点

耳蜗是由一条骨质管腔围绕一锥形骨轴旋转2协23/4周所构成。在耳蜗管的横断面上有两个分界膜,一为斜行的前庭膜,一为横行的基底膜,此二膜将管道分为三个腔,分别 称为前庭阶、鼓阶和蜗管。

前庭阶在耳蜗底部与卵圆窗膜相接,内充外淋巴;鼓阶在耳蜗底部与圆窗膜相接,也充满外淋巴。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

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也称柯蒂器, Corti),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 2、前庭器官的功能

前庭器官由内耳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半规管的感受器是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的感受器是囊斑。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角加速度,即旋转加速运动,当头向前倾斜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与地面垂直。

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运动。

2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突触传递

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 产生机制 特点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Na内流增加,导致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属于局部电位,可以总和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l内流增加,导致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 属于局部电位,可以总和 -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6方面特征:

(一)单向传递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即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 后神经元。

(二)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比在同样长的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得多。反射通路上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越多,则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三)兴奋的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 效应;而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能产生传出效应。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测定某—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 电频率,两者往往不同。

(五)后发放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 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

(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凡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分布 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神在外周主要分布在经节后纤维③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大部分交感节后纤④躯体运动神经纤 维(神经-肌接头处)。 维上

胆碱能受体的特点: M受体 N受体 烟碱受体(分为N1和N2亚型) 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 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 自主神经的突出后膜上 神经-肌接头 引起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 引起骨骼肌兴奋 别称 毒蕈碱受体 特点 能被阿托品阻断 分布 多数副交感节后 少数交感节后 效应 心脏活动减弱 支气管、胃肠平滑肌、逼尿肌收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

(二)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受体 凡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在外周主要分布在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上。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两类,—类为a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a受体),另一类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 分型 周围分布 效应 a受体 a1、a2 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 主要产生平滑肌兴奋效应 (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 少数为抑制(如小肠舒张) a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 a2阻断剂:育亨宾 a阻断剂:酚妥拉明 β受体 β1、β2、β3 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心脏 β1兴奋导致心率↑、传导↑、心肌收缩力↑ β2兴奋导致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 β3与脂肪分解有关 β1受体阻断剂:阿替洛尔 β2阻断剂:丁氧胺 特点 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一个中枢神经 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后者的活动再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或交互抑制。

(2)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例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沿轴突到达骨骼肌发动运动,同时,冲动经轴突发出的侧支兴奋与之构成突触的闰绍细胞;后者兴奋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HCO3的重吸收 一 近端小管重吸收HC03-是CO2的形式进行的,故HCO3一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碳酸酐酶在HC03-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可抑制H+的分泌,进而影响HCO3一的重吸收。 三、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原尿中葡萄糖浓度与血浆相同,但在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说明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微穿刺实验证明,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我们将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般为180mg/100ml),称为肾糖阈。 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一样,主要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其吸收方式也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需Na+的存在,但有多种类型氨基酸转运体。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小管液溶质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