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考研西综生理学讲义(顾艳南)
绪论
一、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二、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特点 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 肾动脉灌注压在80-1 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基本保持稳定。 上述三种调节方式中,一般认为,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而短暂,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意义。 四、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正反馈 负反馈 意义 加速生理过程 维持稳态 举例 排尿排便反射、分娩、动作电位产生时Na通道的开放、血液凝固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过程。 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内分泌系统调节(T3、T4对TSH的负反馈调节)、HCL对胃酸分泌的调节。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物质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质子泵等
主动转运 特点:逆浓度 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上皮和肾小管上皮葡萄糖的吸收 细胞膜的物 梯度,消耗ATP
质转运功能 出胞和入胞: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病毒细菌进
入细胞等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CO2、O2、N2、乙醇、尿素等 特点:顺浓度 经载体介导: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梯度,不消耗ATP 易化扩散 经通道介导:Na+、K+、Ca2+等 二、Na泵的特点:
由于钠泵的活动,可使细胞内的K浓度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而细胞外液中的Na+
浓度约为胞质内的10倍。当细胞内的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的K+浓度升高时,都可使钠泵激活,以维持细胞内外的Na+、K+浓度梯度。钠泵的活动是生电性的,引起细胞膜的超极化。 细胞膜上的钠泵不断将ATP储存的化学能转变为维持Na+、K+跨膜梯度的位能,其消耗的能量在哺乳动物细胞占代谢产能的20%—30%,在某些活动的神经细胞甚至高达70%。硅巴因是钠泵的特异性抑制剂。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一、静息电位及其特点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2)机制:一是钠泵的活动,可形成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使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倍,而细胞内K+浓
度约相当于细胞外液的30倍;二是静息时膜对某些离子由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由K+外流引起(3)细胞膜为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4)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5)接近于钾的平衡电位:
K外RTK外EK=Ln?=60lg?
ZFK内K内膜内电位负值的减小称为静息电位减小,反之,则称为静息电位增大。 二、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根据以上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可将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点:①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静息电位,如细胞外K+浓度升高将使EK的负值减小,导致静息电位相应减小(去极化);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更趋向于EK);③钠泵活动的水平也可直接影响静息电位,活动增强将使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级化。 三、动作电位及其特点
(1)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2)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3)升支(去极化过程)由Na+内流引起,降支(复极化过程)由K+外流引起(4)动作电位是—过性的极性倒转(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和复原(5)超射值:动作电位大于零的电位(6)接
??RTNa外近于钠的平衡电位:ENa=(7)动作Ln?ZFNa内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指细胞接受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度就达最大,增
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大,接受阈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以“无衰减形式”扩布,即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上传导时,无论距离多远,其形状和幅度保持不变。 (8)后电位: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出现早,为去极化。 出现迟,为超极化。 ? 四、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膜电导表示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膜去极化的幅度越大,就会引起更大的钠电导和Na+内向电流。
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至少存在三种功能状态,即关闭、激活和失活状态。其中在关闭和失活两种状态下的钠通道都是不开放的,只有在激活状态下通道才开放。失活和去激活都是通道的关闭过程,表现为流经该通道的膜电流减小或消失,但去激活状态相当于关闭状态,通道可再次接受刺激而重新被激活,而失活的通道则不能,它必须首先复活到关闭状态后才能再次被激活开放。
五、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等细胞上无衰减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仅在郎飞结之间发生,即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产生。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
六、可兴奋细胞及兴奋性
1、兴奋性: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2、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3、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强度或阈刺激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4、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其数值通常较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5、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传导 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但在整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6、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 分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特点 兴奋性为零,无论给予多大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完全失活 兴奋性部分恢复,阈上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部分恢复 相当于负后电位,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大部分恢复 相当于正后电位,阈上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泵活动增强 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终板电位:终板膜发生的去极化,属于局部电位。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二、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头部形成横桥
肌丝
肌动蛋白(7) 与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 细肌丝 原肌球蛋白(1) 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 肌钙蛋白(1) 与Ca2+结合
所以真正参与肌肉收缩的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
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肌肉缩短的速度或张力产生的速度则与横桥周期的长度有关,周期越短,横桥扭动的速度越快,肌肉收缩的速度也越快。
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因子是Ca2+(细胞外Ca2+内流和细胞内肌浆网释放Ca2+),结构基础是三联管结构。
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 最适肌小节长度为2.0~2.2μm。
2、后负荷 随着后负荷的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
3、肌肉收缩能力 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许多神经递质、体液因子、病理因素和药物,都可通过上述途径来调节和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4、收缩的总和 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第二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1、血量: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因此,体重60Kg的人,血量约为4.2—4.8L。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mol/L)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中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 产生 正常值 意义 晶体渗透压 来自于NaCl 大 298.7 mmol/L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 小1.3 mmol/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态和功能 等渗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0.85%NaCl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实际上是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4、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是由于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所产生的摩擦较大,故红细胞下沉缓慢。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ESR增快——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ESR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
(二)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当NaCI浓度降至0.35%时,则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有些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脆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变大。 二、红细胞的功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