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全套)【最新】
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明确:生甲: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生乙: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生甲:“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3.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1.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 2.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