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EEPO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里还是做保守的估计,想照顾到个别学习较慢的同学,所以多读了几次课文,还抽查学生分别逐句读课文,因此耽误了一点时间,使得最后拓展环节很紧。
五、学生熟悉完课文后,我要学生找出每个句子的关键词,在提示下,学生很快能找出来,同时,我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的类似小卡片的框框里,接着让学生尝试根据关键词把课文背出来。在这个步骤里,我又设置了一次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能看书和屏幕,只能看关键词来尝试复述课文,复述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最后检查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能复述出来,少数同学能比较流利的复述,这个检查是通过巡视和点名抽查得来的,但由于时间紧,不能检查薄弱同学的情况了,课后还需检查落实。
六、最后一个环节是出示很多标有价格的图片,老师提出假设:明天是母亲节或妈妈的生日,你根据手中“钱”的数量,如何选购一份合适的礼物送给妈妈,先讨论,并在纸片上写下关键词,再上台来做演示,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下课铃响了,这个环节只能作为课后巩固内容或拓展方案,但这对课堂整体影响不大。
在整堂课中,学生开口说的机会比较多,给学生提供的和输入的信息量比较大,我不是单纯的为了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为学生练习口语提供了较多的机会。这堂课学生既学好了课本中所提供的句型,也能尝试背诵短文。但我从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死搬硬套,学生在掌握句型和课文的后,可以自由创造发挥,老师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课堂上,学生相互间、同一学习小组之间操练的机会比
较多。新授知识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和一定次数、一定梯度的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的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率。我认为一堂课老师对各个环节的设计固然很重要,但在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中,老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使七个要素得到合理组合运用,整堂课要动静结合。如何使各个环节达到最佳效果,效率更高,这也要求老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了解语言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简单的说,老师备课时要兼顾到方方面面面,思考时要细化,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考虑如何把说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多开口交流的机会,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才能使全班整体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该牢记这句话,其实教无定法,作为老师,备课时一定要想到如何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理念来思考、备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