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资料
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10)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13)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14)富于创造性。(15)具有抵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3.凯利是如何解释焦虑.威胁等情绪产生的原因的?
焦虑是个体认识到其遭遇的事件在自己的建构系统的适用范围之外会产生焦虑。焦虑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个人建构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威胁是个人意识到的其核心建构即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4. 简述Cloninger的人格生物社会学中对气质的分类及其神经递质基础 。
新异刺激寻找与较低的多巴胺基线活动水平有关。伤害避免是与血清激活水平有关。奖励依赖与去甲肾上腺基线激活水平有关。较高的去甲肾上腺基线水平与较低的奖励依赖分数有关。
5.跨文化下的人格研究的主要有什么方法?
跨文化比较研究;解包研究;生态学水平研究;跨文化验证研究;人种学研究;
跨文化元分析研究。
6.简述凯利的cpc循环的理论内涵
凯利不以动机.驱力.刺激.需求等概念来解释行为。 凯利发展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型CPC循环即周视.先取.控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凯利认为,在循环过程初期,在对情境进行解释时人们总是小心谨慎地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会考虑到一系列的建议建构以帮助他们应付当前的情境。接下来是先取,这时人们会去减少可能得到的建构数量,只认真地考虑那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构,从而在控制期以此来决定行动。
7.马斯洛所排列的需要顺序是什么?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 (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8.以进化论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男女对择偶会偏好会有差异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
1.阐述罗洛.梅的人格论
罗洛·梅认为,个人的行为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而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人格中的第一基本因素为自由,它受特定时空.特定社会.特定家庭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选择的余地。第二个基本因素为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即个性。如果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就必须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他认为人格具有六个特征,即中心性.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以及焦虑。
罗洛.梅认为人格发展的中心是我们和父母或父母的替代者(老师.朋友.牧师等)之间建立的生理和心理的连接。他认为这是个主要问题,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格是否能够走向成熟。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需要自主作出决定。因此,“一方面人们需要努力增强自我意识.成熟.自由和责任,但另一方面人们倾向于像个孩子似的依赖于父母或者父母的替代保护者的保护。这种冲突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2.试述米歇尔和的人格结构理论。
米歇尔和对人格结构的看法即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具体包括以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五类认知人格变量:
编码: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它使人们在如何表征自己.他人.事件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编码策略随后又影响着人们对它们的行为反应。
预期和信念: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 情感: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的个性单元。个体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情绪对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处理有重大的影响。个人对重要的社会信息的加工(如对自我和个人未来的认知信念)往往具有情绪性和情绪唤醒的功能。因而,人的变量不可避免地要与情感反应发生联系。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都能触动人的情绪反应。
目标和价值: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态,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等元素。目标指引着人们追求长期的计划,它已成为行为动机和行为组织的核心概念。目标影响着价值,价值也影响着行为表现。两个个体可能会有比较相似的预期,但如果他们预期的结果对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个人主观价值的话,或者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涉及个体潜在的行为和能力以及用于组织行为.影响个人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这是影响行为的内部机制单元。 米歇尔认为,个体人格的差异就是由上述五类认知层面的人格变量不同而造成的。这些人格变量有助于在不同情境下及特定的行为水平上去描述那些独特的.适应性的.与特定情境有关的反应机能。在
3.个体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
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自我效
能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 1.成败经验和直接经验
以往的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它为个体提供判断与构成自我效能的信息。成功的经验,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较高:多次的失败则会使个体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丧失信心。 2.替代性经验和间接经验
很多知识经验不是通过亲身实践,而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与模仿而获得的。这种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当一个人观察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似的人获得成功,则会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主要包括他人的暗示.建议.劝告等,通过接受他人认为自己具有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而提高自己的效能。言语劝说是否能发挥作用依赖于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以及是否切合实际,与个体自身的经验联系不大,所以对自我效能影响也不很大,而且,经由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比较容易消失。 4.情绪和生理状态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当个体在面临某项任务时,身心反应平静则会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