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资料
因果关系。要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实验法。
实验研究优点: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缺点: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对许多主观的.复杂而又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为了严谨性与客观性而牺牲主观性与意义性。
3. 试比较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的人格动力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的本能和焦虑。本能是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当本能需求无法在现实世界获得即时的满足,那么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体验。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同时,焦虑也起到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荣格的人格动力观与弗洛伊德相似,也把力比多视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内涵上却有不同。他用心理能量( psyche energy)代替力比多来指代这种含义更丰富的生命动力。心理能量产生于心理内部各种势力的对立冲突,冲突越激烈,能量就越大。荣格认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心理能量在这一系统中的分配遵循两个原理,即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霍妮看来,逃避危险.追求安全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安全需要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人生来就处在一个危险.不安全的环境之中。儿童早期对这个世界的知觉就是自己的弱小和孤立无助,尤其当他们看到成年人的权力和力量时,更加会感到自己的软弱和渺小。而且他们逐步发现自己需要的满足.安全和舒适的获得完全依赖于父母或其他有权威和力量的人们,他们的生存要完全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
4.联系实际说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评价其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分。他们通过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人的心理活动。本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本我的内容完全处于潜意识心理领域,包括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本能。本我没有价值判断,不合逻辑,不考虑现实条件和社会束缚,没有组织,只寻求直接的满足,受快乐原则支配。本我的主要目标是解除由直接需要引起的有机体紧张。
自我是人格的决策和执行部分,包含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成分,也是唯一与现实接触的领域。婴儿通过学习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开的时候,自我便从本我中派生出来。自我是理性的化身,遵循现实原则,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并协调超我的要求。在本我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或伦理部分。超我存在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它是从自我中派生的,当儿童长到五六岁时,是超我产生的起点。超我代表了道德力量,遵循完美原则( perfection principle)。由于超我不能与外界接触,因此,他追求完美的要求往往是不现实的。超我包括良知和理想自我两个系统。超我一旦形成,就严密地监视着自我,判断自我的行动和意图,当自我违背超我的道德标准行动或准备行动时,个体就会产生内疚感。如果自我不能达到超我的完美标准,就会产生自卑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实际价值。首先,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模式。这一理论涉及人格动力.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适应等许多方面,内容全面,见解独特,促进了人们从结构的角度对人格进行研究,推动了当时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弗洛伊德把潜意识作为其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弗洛伊德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由意识领域扩展到潜意识领域,把人的行为动机从一般动机扩大到性的动机(力比多),不仅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内容,也为进一步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条件。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也存在一些重要的不足和缺陷。最重要的缺陷就是他所坚持的生物决定论观点,仅根据生物规律来解释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而忽略社会规律所起的作用。如把人格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性本能或力比多,把人格发展的阶段看作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忽视意识和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这些观点都曾受到学者的批评。其次,尽管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完整的人格结构学说,但其理论的提出是根据弗洛伊德临床治疗的经验,理论本身是否经得起严格的科学验证还存在许多争议。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大五人格特质不包括( B )。 A.宜人性 B 精神质 C. 开放性 D. 尽责性
2. ( A )认为人格发展的中心是我们和父母或父母的替代者之间建立的生理和心理的连接。
A.罗洛.梅 B.罗杰斯 C.马斯洛 D.荣格
3. Cloninger认为新异刺激寻找.伤害避免与奖励依赖三种气质类型与( D)有关。
A.电位水平B.皮层唤醒水平 C.激素 D.单胺类递质 4.影响人格的生化物质包括(D)。
A.生物原胺类递质 B.生物激素 C.单胺氧化酶 D.以上所有物质 5. 罗杰斯认为( C )。
A.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主观世界之中 B.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实世界之中 C.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现象场之中 D.都不是
6. CPC循环模型是用来解释(B)产生的过程的。 A.人格发展 B.人格动力C.人格结构 D.都不是 7. 提出“观察学习”和“模仿”的是( B )。
A.群体动力学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D.来访者中心理论 8.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D )的需要。。 A. 秩序 B. 优越 C自尊 D. 自我实现
9. 米歇尔的认知—情感单元包括以编码.预期.信念.目标和价值以及( D )。
A.表征 B.知觉 C.记忆 D.情感
10.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发展动力决定于个体 ( B ) A.过去的经验 B.当前的情况 C.潜意识欲望 D.情结 11.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结构的最下一层是( A ) 。 A.特殊反应水平 B.类型水平 C.习惯反应水平
D.特质水平
12. 人本主义人格取向的代表人物是(A)。 A. 罗杰斯 B.赫尔 C.卡特尔 D.沙可
13.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14.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 的人是( C )。 A.荣格 B.斯金纳 C.埃里克森 D.阿德勒
15. 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时的片刻体验称( D )
A.有意识体验 B.无意识体验 C.积极体验 D. 高峰体验
16. 唤起的文化研究取向探讨和解释( A )条件下的人格。
A不同文化B相同文化 C个体文化 D群体文化 17. 行为预测和控制点的提出者是( B )。 A. 班杜拉B. 罗特C. 华生D. 斯金纳
18. ( C )有可能阻碍人格成长和自我实现。 A. 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B. 正向关怀需要 C. 价值的条件 D. 无价值的条件 二.简答题
1.“大五”人格特质指的是哪五种,对每种特质做扼要描述。
神经质:神经质维度是依据人们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的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外向性:外向性反映了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弱及其动力特征,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开放性:开放性不仅仅是指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个体对经验的开放性和探求的态度。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以及智力方面的好奇;宜人性:反映了人性中的人道主义方面及人际取向。;尽责性: 是指个体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如何自律。 10.米歇尔图示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简述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l)准确地认识现实。(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