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必修2生物复习提纲
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一、减数分裂概念(教材P10) 发生的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发生的时间: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有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减少一半 二、减数分裂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2、过程
(1)总体过程:一个精原细胞 经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四个精细胞 经过变形过程(细胞分化),形成四个精子。 (2)各期特点: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可能出现交叉互换现象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略)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
数量暂时加倍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略)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部位:卵巢2、过程:
(1)总体过程:一个卵原细胞 经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另一个极体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极体。
(2)各期特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数量、变化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一样(详见精子的形成过程) 3、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区别
①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卵细胞(其余3个是极体)。
②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缢裂是不均等的。
③精子的形成要经过变形(细胞分化)过程,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不需变形。 4、能区分细胞图形,说出各期细胞的名称、特点。 5、弄懂几个名词
同源染色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配对 的两条染色体,其形态、大小一般 相同,其中一个
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1
1、部位:精巢(睾丸)
四分体:指联会后的每对 同源染色体中含有的四个染色单体。
1个四分体 = 1对同源染色体 = 2条染色体 = 4个染色单体 = 2个着丝粒 = 4个DNA 交叉互换: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 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交叉后互换部分对等片段的现象。
6、搞清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DNA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坐标图。
7、注意几个问题:
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②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即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时),或
者说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③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次级卵母细胞、极体、卵细胞(减
数第一分裂结束后产生的细胞) 三、受精
1、概念:教材P18 2、过程和特点:教材P18
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教材P19
(1) 促使卵细胞的缓慢代谢变为旺盛代谢,促进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 (2) 受精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别。
(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利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遗传和染色体 一、基因分离定律:
1、掌握名词: 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
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相关概念看书)
注意: (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一定是杂合子,不含等位基因的个体是纯合子。
(2)提高纯合子的方法:自交。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 (注:AA和aa比例相同) (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测交:属于杂交的一种类型,指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的用途:①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②可用来测定某未知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2
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可用测交方法。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略
2.实验结果(现象):
①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②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3.对分离现象解释
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即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如茎的高度)的基因是成对存在(如DD、dd或Dd)。 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④F1基因组成是Dd(D控制高茎,d控制矮茎)。由于F1体细胞中,基因各自独立,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⑤F1(Dd)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配子,雌雄配子各有两种(D、d),比为1﹕1(即雌配子有两种(D、d),比为1﹕1;雄配子有两种(D、d),比为1﹕1)。
⑥受精时,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 4 种 结合(组合)方式;F2出现三种基因型:DD:Dd:dd,比为1﹕2﹕1,两种表现型:高茎、矮茎,比为3﹕1。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验证方法: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①按照解释,F1的基因组成应为Dd,隐性纯合子的基因组成为dd。
②理论上F1(Dd)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D:d=1:1;隐性纯合子可以产生1种配子d。 ③所以从理论上来看,Dd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是Dd:dd=1:1;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是高茎:矮茎=1:1。
④实际实验结果与之相符,因此 测交实验证明:
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b.证明了F1是杂合子,且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了不同的配子中。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Dd)的细胞中,等位基因(Dd)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发生时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 五、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教材P31-32
注:1.基因分离的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由核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
2.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是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实验过程略 2.实验现象:①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②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 即 双显性性状:单显性性状:单显性性状:双隐性性状 = 9:3:3:1 ) 对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析:黄粒种子:绿粒种子 = 3:1; 圆粒种子:皱粒种子 = 3:1 这说明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 ①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彼此独立的,即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彼此独立的,也就是说F1(YyRr)在形成配
3
子时, Y 与 y 的分离、 R 与 r 的分离是 独立 的。控制 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之间可以 自由组合 ,即Y和R、r结合的机会是 相等的 , y和R、r 结合的机会也是 相等的 。因此一对相对性状的 分离 以及与不同相对性状之间的 自由组合 彼此是 独立、互不干扰的 。
②F1 YyRr(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 4种 ,其比例是YR:Yr:yR:yr=1:1:1:1。 ③F1自交,4种雌配子与4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可形成 16 种 结合(组合)方式;产生的F2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3:1 。 注意: F1雌雄配子结合方式:16种;F2 基因型:9种 ;F2表现型:4种。 4.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验证方法:测交(F1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结果:测交后代后代表现型四种(基因型也是四种),比值是1:1:1:1
测交实验结果证明: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适用自由组合定律) 注意:
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亲代个体中含等位基因对数 产生配子种类 0对(纯合子) 1对(Aa) 2对(AaBb) 3对(AaBbCc) n对 1 2(1:1) 2(1:1:1:1) 2 2 n32子代表现型种类 1 2(3:1) 23n子代基因型种类 1 3(1:2:1) 23n23n2(9:3:3:1) 3(1:2:1) 2(3:1) 2(3:1) n33(1:2:1) 3(1:2:1) 如: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可产生 2 种类型的精子;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卵原细胞可产生 1 种类型的卵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可产生16 种类型的精子(卵细胞)。
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如: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2×3=6
AaBbCcDDEeFF×aaBbCcDdEeff其子代基因型数目2×3×3×2×3×1=108;而其中获得aabbccDdEEFf个体的可能性为1/2×1/4×1/4×1/2/×1/4×1=1/256
3、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
如: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
AABbEeFF×AaBbEeff子代表现型1×2×2×1=4种。
4.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由核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且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三、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概念:见课课练P32自主梳理1. 2.性别决定的主要方式:XY型和ZW型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