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形、影、神 -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形、影、神 -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21:33:16

往往又回归非理性,并且以更加精致的生命哲学形式,来论证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三世轮回等观点。渊明正是有见于此,才否弃对道教与佛教。但是恰恰是道家、佛教生命哲学中那种原本具有的对死亡这一必然结局的透彻认识,成为渊明思考生命问题的重要资源。比如庄子的以生为归,佛教的生命归于空无,都被渊明熔化到他的神辨自然的生命哲学中。所以,对渊明是否受佛教影响,应该辨证地去看。

四、

渊明生命哲学的超人之处,首先在于追求彻底的理性,完全不依赖外在的力量与信仰,凭自力悟彻生命的真相,并且解决长期困扰自身的忧生、惜生、营生的情绪。其次在于其实践性。他关于生命的一番立言,虽然也希望对他人有所补益,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进一步地领悟,并且在实际生涯中实践之。颜延之《陶征士诔》形容渊明临终时的情形说:“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勿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渊明的《自祭文》中更表现出临终时非凡的平静。这一切都说明,他所建立的是一种实践的生命哲学。他在这种生命哲学实践上的成功,影响远超过思想本身。

渊明的《形影神》诗,虽然以神辨自然的委运承化为宗旨,但并不简单地否定“形”与“影”的生命境界,对于“形”的物质需求与“影”的精神需求,渊明更没有简单的否定,只是指出

“形”与“影”要由“神”来驾驭,生命要服从最高的理性。渊明正是怕读者误解他的这种深意,尤其担心读者会以为他是简单地否定“影”的立善求名思想,所以在序中才特意地说:“好事君子,共取心焉。”总而言之,渊明所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为生命内部的自觉。

渊明所概括的“形”“影”“神”三个范畴,是具有比较高度的思辨性。因此我们对于它的阐释也带有某种不可穷尽性。在生命的三个要素中,“形”可以说的最直观的体验到的,任何个体都能对他的肉体及其伴随种种需求很自然地体会到。“影”即生命行为影响及其对这种影响的价值判断,则属于生命行为中较高层次的意识。但也是绝大多数的个体在其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能够认识到的,比如俗言“做人为个名,做牛为条绳”、“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实在所有成熟的个体都能具有的。所以,在一般人的自觉意识中,都能反省到“形”和“影”这两个范畴。渊明《形影神》组诗,前两首一为“形赠影”、一为“影答形”,都是反映平常人的思想境界的。至于“神”,或称“心”、“最高理性”,对它的体验,则是需要很强的反思能力的,这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本质。但不是渊明生命哲学的高度就在这里。清人汪洪度曰:“《形赠影》乃挥杯劝影之言,《影答形》言饮酒不如立善之为正,各从无可奈何中各想一消遣之法,设两造以待神为之释也。”14这是对《形影神》三首命题之意的很好的解释。同时也

14

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

可见,“神”是渊明构建其生命哲学时的一个重要创造。

形、影、神也可以说是渊明所体验三种境界,形的境界专注于物质,渊明用“酒”来指称它,影的境界专注功利,渊明用“名”来指称它。形因生命之短暂与物质享受之不能满足,产生了激烈的矛盾,魏晋时代一切忧生与享乐主题的作品,都是形的境界的表现。影的境界试图用立善求名来解形的矛盾,好象是一种理性化解。但是立善以求名,仍是生命欲望的表现,仍然会因无法满足而发生不可解决的矛盾。所以,形与影两个境界,都是矛盾的境界。一切的文学艺术,都发生于矛盾的境界。但渊明不停留矛盾的境界,而以“神”的境界来解释它们的矛盾,所以“神”指向的是一种理性和谐的生命境界。渊明文学之高于普通作家之文学,就是因为其人生追求这种最高理性的“神”,而其作品中也具有一种理性所产生的和谐境界。

五、

渊明的“形影神”的思想,古今多有阐释,在渊明自己的思想范畴里,与“神”最接近是“心”。渊明诗文中,多“心”字,其中最富哲学范畴意味的用法的,即《归去来兮辞》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寓形宇宙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所以渊明的思想,与后世的理学、心学有些接近的。理学与心学都要体悟本心,本性。渊明从形与影之上思辨地得到“神”这样一个范畴,正是类似理学、心学悟道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悟彻了主体的本质,同时也就悟彻了世界的本体。所以,渊明的形

影神哲学,也可以称为渊明心学,是一种贯穿本体的哲学思想。在道学、心学与禅学流行的时代,学者多用道学、心学乃至禅学思想来阐释它。宋明心学的创始者陆九渊曾言:“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这里的吾道即陆氏心学,即良知之学。纵浪大化,委心任运,其实已经是以吾心为宇宙的本体,所重的在于心体与性体。宋人叶梦得《玉涧杂书》:

曰“立善常所忻,谁当为我誉?”所以解名之役。虽得之矣,然所致意者,仅在遐龄与无誉。不知饮酒而得寿,为善而皆见知,则神亦将汲汲而从之乎?似未能尽了也。是以极其知,不过“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谓之神之自然耳。此释氏所谓断常见也。此公天姿超迈,真能达生而遗世,不但诗人之辞,使其闻道而达一关,则其言岂止如斯而已乎?

其实渊明对于形与影,即所谓饮酒与为善立名,即是破除利害之念,其“神”实即心与道合,已经达至“道”体。叶氏所论,未免浅视渊明。并且渊明的形影神思想,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辨,而是落实到生命行为中。理学家流虽因思辨而悟道,但未必真正落实于生命行为中。

清人方东树也认为陶渊明的立善谁所誉是愤激之语,并将“纵浪大化”理解为庄老之放肆,是将陶等同于魏晋玄学中的玄无放废一派:

立善谁誉?今及之而后知非口头语,乃伤心语。孔子亦

搜索更多关于: 形、影、神 -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往往又回归非理性,并且以更加精致的生命哲学形式,来论证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三世轮回等观点。渊明正是有见于此,才否弃对道教与佛教。但是恰恰是道家、佛教生命哲学中那种原本具有的对死亡这一必然结局的透彻认识,成为渊明思考生命问题的重要资源。比如庄子的以生为归,佛教的生命归于空无,都被渊明熔化到他的神辨自然的生命哲学中。所以,对渊明是否受佛教影响,应该辨证地去看。 四、 渊明生命哲学的超人之处,首先在于追求彻底的理性,完全不依赖外在的力量与信仰,凭自力悟彻生命的真相,并且解决长期困扰自身的忧生、惜生、营生的情绪。其次在于其实践性。他关于生命的一番立言,虽然也希望对他人有所补益,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进一步地领悟,并且在实际生涯中实践之。颜延之《陶征士诔》形容渊明临终时的情形说:“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勿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渊明的《自祭文》中更表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