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2020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出示课件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出示课件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溅。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4: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21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出示课件5~10: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势汹汹的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跳”字说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出本句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这句诗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齐读这一句,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22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2. 出示课件11: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3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宋词,并背诵、默写。 2.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1: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出示课件2:课文全文。
轻声朗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诗词,理解词句意思。 1.出示课件3:自读要求。 默读,自主理解词句。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