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鏈鏂?020閮ㄧ紪浜烘暀鐗堝叚骞寸骇璇枃涓婂唽鍏ㄥ唽鏁欐鏁欏璁捐(鍏ㄥ唽) - 鐧惧害鏂囧簱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内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9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
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生一吐为快。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华了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巧用媒体,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音乐、图片、文字融为一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升华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立足文本,在诵读中“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只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尤其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悟中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学习
10
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在学习草原风光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独到之处,揣摩比喻句的用法之妙,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内容与表达之间走几个来回,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不足之处:第一课时内容含量较足,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引导感悟,稍显粗糙,对一些可模仿学习的小练笔也未能适时安排。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11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