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份试卷合集)浙江省宁波海曙区七校联考2019年历史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C.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7.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
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1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
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B.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C.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D.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19.“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
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该经济体制产生于 A.苏俄国内战争时期B.斯大林执政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20.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活动,但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却比去年减产3270吨,苏联被迫增
加粮食进口,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降低了农产品的收购指标 B.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C.政府将拖拉机卖给了集体农庄 D.农业政策具有盲目性
21.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
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 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22.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
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做法 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 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 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23.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
这里“取得了新的生命”有关的是
A.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24.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提议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公交援助的全责,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取消
对城市公交的运营补贴。这意味着美国
A.压缩城市发展的规模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减少国家干预的程度 D.缩减社会福利的的开支
25.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 )解决了双
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题中括号处依次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6.某国际经济组织纲领称,该组织旨在“通过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成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
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关贸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27.2018年3月29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
挫折。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B.法德和解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C.1991年“马约”签署宣告欧洲联盟诞生 D.欧盟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
28.专家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 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B.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 D.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29.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0.下图是1988—2006年我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情况。图1中的信息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B.积极引进与吸收外国的资本 C.对外开放对地区的影响不同 D.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断下降 二、非选择题 (本题为两道大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们工作。……这个任务通过政府直接征募人员可以得到部分完成,就像我们应付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工程,以促进和改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1933年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二 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对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回答,罗斯福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罗斯福就职总统后实行了“新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的特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一个重大的突破”源于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策的内容和特点。(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观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
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8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6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