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5的乘法口诀》优秀教学设计
5的乘法口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学具、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模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激活数数的经验
教师(用课件呈现1盒福娃):数一数,1盒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用课件呈现4盒福娃):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要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可以几个几个地数?(5个5个地数。) 师生采用5个5个数的方式,共同计数福娃的个数。
教师(课件演示如下图):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5 10 15 20 25 2.激活相同数连加的经验
教师: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请同学们将2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填在空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
教师:结合上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4个5呢?
(二)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需求
1 / 4
1.借助多种经验,探究乘法算式的结果 (1)以3×5和5×3为例,探究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要求3盒福娃共有多少个,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下。 3×5 5×3
教师:如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同学们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用手中的点子图代表福娃,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也可以根据前面加法计算的结果找到答案。如果你已经算出答案了,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形成如下板书。
3×5=15 5×3=15
(2)探究其他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你能用乘法算式计算出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形成板书如下。
1×5=5 5×1=5
2×5=10 5×2=10
3×5=15 5×3=15
4×5=20 5×4=20
5×5=25 5×5=25
2.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乘法算式的乘积时,有的要反复看前面连加的结果,有的要看点子图数一数,如果每次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都要这样做,你会有什么
2 / 4
感受?
教师:看来要想个好办法,帮我们又快又准地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 (三)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1.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根据3个5相加的结果,就能算出3与5相乘的得数。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把几个5相加的得数,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2)学生尝试“创造”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表达方式,重在说明自己或同学表达的意思,理解意义。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记录方式(以3个5为例)。
3个5是15 三五15 三五得15 三五一十五 三五十五 五三十五 ??
2.比较交流,逐步规范
在学生明确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怎样简洁清楚地进行表达,逐步规范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板书中写出完整的口诀,并告知学生这就是“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了解历史,加强认识
教师:乘法口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方便计算乘法,就编出了乘法口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因此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让学生集体诵读口诀,深化理解意义,并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记忆口诀。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四五二十”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对口诀
两个学生一组,对口诀。 2.送数回家
3 / 4
5×3= 2×5= 5×4= 5×5= 1+5=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五)提升认识,课后延伸
教师:观察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计算出5×6的得数吗?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再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4 /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