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的论文: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
摘要 目的 运用不同的临终关怀方法,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
时,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和支持,提高生命的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让临终患者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无憾的到达生命的终点。方法 医护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通过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症状处理和心理看护等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结果 通过对癌症患者采取以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症状处理和心理看护等措施,大大减轻或消除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医疗安全,主动地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共同使生存和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对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让他们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过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是对患者本人的最大尊重,是人类对生命的最大尊重,更是癌症患者护理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癌症患者;临终关怀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早期发现较为困难,等到发现时大部分已进入晚期阶段。癌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程长且医疗费用较高,生命及生活的质量差,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了较大的痛苦。临终关怀与癌症关系密切,癌症患者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如何为癌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临终关怀,使临终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尊严得到维护,帮助患者无痛苦、安宁、舒适、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是我们护理人员目前面临的一项挑战性课题。 1、概念和意义 1.1概念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 在1967年最早由英国内科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桑德斯提出,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是为临终病人极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护的医疗保健服务;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各国临终关怀准入标准
1
1.1.1中国:当病人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 1.1.2美国:病人已无治疗意义,预计寿命在六个月以内的人。 1.1.3日本:预期寿命在2-6个月内的人。 1.1.4德国: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的患者。
1.1.5其它国家:病人的生命垂危,需要住院直到死亡,平均天数为17.5天为标准。 1.2 意义
1.2.1对患者的意义:通过对临终患者实施全面照料,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尊重,疾病症状得以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1.2.2对亲人的意义:能够减轻死者家属的精神痛苦,并可以帮助他们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尽快适应亲人去世的生活,缩短悲伤过程。
1.2.3对医学的意义:临终关怀是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是对现行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
1.2.4对社会的意义:能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它是非物质文化的集中表现,从优生到优死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2、癌症患者的常见生理特点
2.1 疼痛:70%晚期癌症患者都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表现为烦躁不安,不寻常姿势,痛苦面容。疼痛使人情绪低落,影响食欲和睡眠,这种疼痛常令人难以忍受,而且难以控制,使人觉得生不如死,甚至有人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2.2 意识改变:若病变未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可始终保持神志清醒;若病变在脑部,则很快出现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有的还会表现为谵妄及定向障碍。 2.3胃肠蠕动减慢或停止: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癌细胞扩散到全身,破坏组织器官的功能。癌症侵犯消化或神经系统或焦虑心理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情绪抑郁、紧张和忧虑以及胃肠道念珠菌病引起患者食欲减退、口干;长期卧床、电解质紊乱引起腹胀便秘等,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严重者出现恶液质状态。
2.4呼吸功能减退:表现为呼吸频率不规则,呼吸深度由深变浅,出现鼻翼呼吸、潮式呼吸、间歇呼吸,由于分泌物无法或无力咳出,出现痰鸣音或鼾声呼吸。 2.5循环功能减退: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体表发凉,四肢发绀,脉搏弱而快。
2.6知觉改变:表现为视觉渐渐减退,由视觉模糊发展到只有光感,最后视力消失。眼睑干燥,分泌物增多。听觉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
2
2.7 肌肉张力丧失:表现为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呈希氏面容。 3、癌症患者的常见心理特点
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罗斯的研究,认为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有五个发展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
3.1否认期:当患者间接或直接听自己可能会死亡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他们一定是搞错了”,否认病情恶化的事实,认为这可能是医生的误诊,常怀侥幸心理到处求医以期望推翻诊断。对此期患者,不可将病情全部揭穿。与患者交谈时,要认真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常常出现在患者的身边,让他感到没有被抛弃,而时刻受到人们的关怀。
3.2愤怒期:当患者经过短暂的否认而确定无望时,一种愤怒、嫉妒、怨恨的情绪油可是起“为何是我?这太不公平了”,于是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接近他的医护人员及亲属身上。对临终患者的这种“愤怒”,应该看成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求生无望的表现。作为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患者,让其倾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这样对患者有益的,切不可以“愤怒”回击“愤怒”。 3.3协议期:患者开始接受自己已患绝症的现实,承认死亡的来临。为了延长生命,患者会提出种种“协议性”的要求,也肯努力配合治疗,希望能缓解症状。护士应看见这种情绪对患者是有益的,他能提供合作,减缓死亡的日期。因而,要尽量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即便难以实现,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的姿态。 3.4忧郁期:经历了前世 三个阶段之后,尽管采取多方努力,但病情日益恶化,患者已充分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极度伤感,郁郁寡欢,已体验到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对这期患者,允许其忧伤、痛苦和诉说他的哀情,并耐心倾听,同时还应鼓励与支持患者增加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3.5接受期:经历一段忧郁后,患者的心情得到了抒发,会感到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没有什么悲哀的和痛苦了,于是开始接受面临死亡,对后事已经有准备。此期患者相当平静,表现出惊人的坦然,他们不再抱怨命运,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情感减退。
临终患者心理活动的五个发展阶段,并是时而重合、时而提前或推后,不是前后相随。因而,在护理工作中应掌握患者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4、临终关怀的实施 4.1一般护理
3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尽可能将病房布置得家庭化,保持房间清洁, 定时通风换气,禁止吸烟,避免异味刺激,房间温度20-22度,湿度50%-60%为宜,保持睡眠环境安静、光线幽暗、被褥柔软舒适,睡前喝热牛奶,以促进入睡。注意尽量减少夜间操作,减少噪音及干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舒适的体位,定时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便后清洁局部皮肤,对尿失禁病人要准备足够的尿布随时更换;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每天晨、晚间护理可用50%乙醇或红花液按摩受压处和骨突处,如已形成褥疮要按时伤口换药,消除局部压力,严格床边交接班,防止护理并发症。 4.2姑息性对症治疗
当疾病进展且不能接受常规的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时,因肿瘤引起的并发症成为患者在不加速死亡的前提下,给予肿瘤的姑息治疗:姑息性手术、姑息性局部放疗、癌症引起的并发症的处理,如处理得当对改善患者症状及延长生存期均有明显的作用。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行姑息性放疗,对癌性胸腹水、心包积液的抽吸及注药等处理仍然是必要的。 4.3疼痛的控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疼痛的比例为30% ~50%,晚期患者为60%~90%。药物镇痛疗效高、安全、费用低,是最常用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三个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是目前世界各国大力推行的癌痛治疗准则,其目的是要达到癌症病人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和工作时无痛,临床证明三阶梯按序、按时用药治疗90%以上的癌痛患者可以得到缓解。WHO己将控制疼痛列为第三种抗癌手段,并制定了\癌痛治疗计划\。此外提倡镇痛药的使用以口服方法为主,不能口服者也可直肠给药。非药物镇痛常用的方法有音乐疗法、松弛术、催眠意象疗法、外周神经主的阻断术、针灸疗法等,也可用安慰、鼓励方法与病人交谈沟通。 4.4营养免疫支持
癌症是消耗性疾病,以往的治疗又多为损伤性,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必要的。护理原则是提供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鱼、肉、蛋、奶、蔬菜和水果等,注意合理搭配和烹调方法,最好色、香、味齐全,饮食多样化,允许患者随意吃以达到食欲的满足。如不能经口进食可鼻饲流质。 4.5心理疏导
4.5.1患者:对临终的癌症患者在心理上、感情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疏导和安慰是临终关怀治疗的重要内容。晚期癌症患者以由信息需要希望治愈转向情感需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