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析答案)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因此,选项C的叙述是错误的.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点评: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 18. 答案:C
解析过程: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所以a>b+c。 19. 答案:A 20. 答案:D
解析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故选D。 二 解答题(简答题) (共4题 ,总分值40分 )
第 13 页 共 17 页
21. 答案:(1)鼠; (2)生产;
(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解析过程:(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为:草→鼠→鹰.(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3)鹰以鼠为食,鹰和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鼠的数量增加,鹰会因为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增加;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故答案为:(1)鼠;(2)生产;(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22. 答案:(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过程:(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1)该生态系统中的桑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
第 14 页 共 17 页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桑树.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
(3)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所以,“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原因是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故答案为:(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23. 答案:(1)鲸鱼 (2)脊柱 (3)肺;胎生哺乳
(4)海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或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
解析过程:(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题目中存在“浮游植物→小虾→小鱼→鲸鱼”食物链中,藻类植物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鲸鱼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2)小鱼和鲸鱼的体内都有脊椎骨构
第 15 页 共 17 页
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因此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门.(3)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因为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4)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海水中,直接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全球. 24. 答案:(1)鹊、蝉、稻、蛙等; (2)阳光、空气、水分; (3)蛙;消费者.
解析过程:(1)词中的植物有树、稻,动物有鹊、蝉、蛙.植物具有细胞壁,因而树和稻有细胞壁.(2)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因为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蛙是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故答案为:(1)鹊、蝉、稻、蛙等;(2)阳光、空气、水分;(3)蛙;消费者.
第 16 页 共 17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