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逍遥游》新解读

《逍遥游》新解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9:50:14

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实质了。

4, 对文意.文理的分析的矛盾 让我们来理一理课文《逍遥游(节选)》的三个段落的思路。 第一段,极写大鹏之飞。然后以蜩.学鸠跟大鹏作对比,并斥责其对大鹏的嘲笑,“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段,开头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评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接着列举了诸多小大之对比作为例证。最后,作者再一次描绘了大鹏高飞万里的形象,又以斥鴳作对比,指出:“此小大之辨也 。”

应该说,第二段中庄子对大鹏的再一次描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被提升到“小大之辨”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并以此提示全篇的主旨。

第三段,以“故夫”一词领起下文,表明是在承接一二段进行总结。文章把“知效一官”之流跟“游无穷者”进行对比,

也是在和一二段中学鸠斥鴳一类跟大鹏的对比形成照应,并对“小大之辨”的主旨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

但是,在现行的注释和解说中,却把蜩.鸠.斥鴳和大鹏这两类作为对比的形象,讲成皆为“有所凭借”,同属一类。这样一来,一二段对大鹏的赞誉,被全盘推翻;而第三段的对比,也失去了前文的照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至人”的形象,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也使最后的结语,孤悬文外,失去了坚实的支撑。

从文意上说,这种讲法,已使上下文大为扞格;从文理上说,否定了大鹏,又何以表现“游无穷者”的广大.高远的境界呢?

三.我对《逍遥游》的解读 1.我对“待”字的理解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有所待”.“无所待”中的“待”字的理解。

查《说文解字》,“待”的注释是:竢也。从“彳”,“寺”音。而“竢”的注释是:待也。从“立”,“矣”音。据此可知,“待”. “竢”二字,实为互训。

从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古代的形声字,形旁.声旁实际上都有表意的作用。我认为,细细地分析上面两字的结构组合,对于我们理解“待”字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先看“待”字的两个部分。“彳”,小步也;“寺”,寸土也。小步行于寸土,其势必为滞碍也。

再看“竢”字,就更有意思了。拆开分明就是“立”“矣”二字,限止滞留之意,已然明矣。

再查《辞海》。“待”:(dai)犹“呆”,停留,逗留意。《新华字典》也有解释:“待 dai停留,逗留,迟延,也作“呆”。

据此,并根据上文对现行注本诸多矛盾的分析,我认为,

把“有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有所不妥。

我的理解是:“待",犹"呆"也;滞留也,限止也。“有所待”,应是有所滞碍,有所限止的意思;而“无所待",则应是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谓也。

2.我对课文《逍遥游(节选)》第三段的简析 现在,试按照我的理解简析课文第三段。

本段以“故夫”一词领起,承接上文,写出三种境界。 一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此属斥鴳之流。

二是宋荣子.列子一类。 请注意庄子的表述。宋荣子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未树也”;列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所待也”。意思是,二人虽然没有汲汲乎追求世俗的名利,但都还有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将此二人并举,文字上也两两对应,说明“犹有所待也”跟“犹有未树也”意义相近,是指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虽然“泠然善也”.“能免于行”,但终究有所限止(“有所待”),非能如大鹏万里之飞也。

现行注本将仅对列子所作的评语“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由此推扩开去,认为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才为“无所凭借”,遂在全文的理解上,造成种种的矛盾和困惑。

我认为,本段最后写到的“游无穷”的“至人”,实际上是对一二段中大鹏形象的总结。

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对照一下。 第三段在末尾写到“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里,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所谓

“六气之辨”,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之形。

而一二段是怎样描写大鹏高飞的呢?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所言之“海运”,之“六月息”,之“野马.尘埃”,之“扶摇.羊角”,不正是“天道”.“六气”的具体的内容吗?

而大鹏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不正是“游无穷”的形象描写吗?(时人或以为九万里为实指,并以此辩其非为“无穷”,此说殊难苟同也。)

第三段末把这种形象总结为“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待”者,无所拘碍,自由翱翔之谓也——此即为庄子之“逍遥游”也。

可以看出,第三段是紧承一二段中的“小大之辨”,并进一步对之作了精辟地阐释。实际上,一二段中那高飞的大鹏,是为“逍遥游”之形也;而第三段中那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人”,是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前后相扣,何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3.《逍遥游》篇旨之我见 何谓“逍遥”?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意思。

搜索更多关于: 《逍遥游》新解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