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66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66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关于教育目的,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教育目的反映的是教育培养人的规格,具有阶级性
B.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C.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D.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培养人的规格,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的确立既要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因此,正确答案为D。 3.关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依据 √ B.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C.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D.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 4.“教育在于使青年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一论断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分数:2.00)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 D.教育适应生活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社会本位论则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在于使青年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涂尔干的主要观点。从“让青年系统的社会化”这一论断也可以判断这是社会本位论。因此,正确答案为C。 5.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并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分数:2.00)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D.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确立依据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
发展和需要。同对,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过分夸大一方在教育目的制定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绝对化,强调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
6.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
A.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 B.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 C.夸美纽斯和涂尔干 D.卢梭和涂尔干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因此,正确答案为B。
7.“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句话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观是 (分数:2.00)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杜威的观点并不归属于这两种观点,杜威认为教育自身并无目的,是教育以外的人的目的。如果从教育目的来考查杜威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使儿童过现世的生活。因此,正确答案为C。
8.“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目的。”这一论断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分数:2.00) A.内在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 C.社会本位论 D.外在目的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社会本位论则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卢梭的观点。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这一论断也可以确定这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B。
9.“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这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分数:2.00)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圆满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
要求;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正是教育适应社会说的核心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B。
10.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它们的共同缺陷是 (分数:2.00)
A.都单纯地把人当作工具 B.都单纯地把人当作目的 C.都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 √ D.都完全不具有合理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社会本位论容易导致教育目中无人,单纯把人当作工具,而个人本位论单纯把人当作目的,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倾向。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分数:2.00) A.生产力水平 B.资本主义制度 C.阶级的产生 D.社会分工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了极致。因此,正确答案为D。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 (分数:2.00)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A。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分数:2.00)
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
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C.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D.马克思的片面发展学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因此,正确答案为A。 14.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的是 (分数:2.00) A.社会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 其他国家的经验C. D.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确立依据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包括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其中社会依据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因此,正确答案为C。
15.既然教育目的是解决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从根本上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分数:2.00)
A.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发展需要 √ B.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有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由于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都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从根本上决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因此,正确答案为A。
16.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律法规是 (分数: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掌握情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有对教育目的规定,这也是容易出题的地方,应引起注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提法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规定非常接近,但有差别:“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正确答案为B。
17.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法律法规是 (分数: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关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几个重要的教育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