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陈红梅论文定稿_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是研究者研究最多的主题,占所有文献资料的三分之一左右。此类型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特点及规律,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研究者一般都对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民族、年级、性别、专业、生源地等是研究者们比较的主要维度。
在民族维度,从比较的主体上看主要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体的比较,多个少数民族群体之间的比较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只对单一民族进行了研究。尚云(2008)的研究表明,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其心理问题较汉族大学生多。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低于全国常模,有其独特的特点[1];汉族与少数民族医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各因子症状检出率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除强迫外,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的检出率高于汉族[2];谢春燕(2004)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总分、总均分、各因子得分上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而且少数民族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上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显著,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类研究由于对象的不同,结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也表现出某些共性,如少数民族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汉族学生。
在年级维度上,主要是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的比较,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不相同:对广西民族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差异[4];李玉雄(2008)的研究表明,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是心理症状的高发群体,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5]。对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大三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它三个年级[6]。
在性别维度上,张宁东(2009)的研究显示,在UPI量表的56道测试题中,女生对题目的选择率要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困惑多于男生,女生的UPI得分高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7]。而杨金江在使用同样的量表研究却显示男生成为A类(心理问题严重者)的可能性更高[8]。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类研究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各研究的结论之间差异较大。
研究的结果大多数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比参照体要低。具体由于比较的参照体(汉族学生、全国常模、全国大学生常模、青年常模等)、使用的量
- 8 -
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表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为比较的参照体间无差异、差异不大和差异显著几大类。
4.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的述评
研究者认为需求、生活事件、人际信任、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
4.2.1 需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针对大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将需求评分与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学习需求评分与总分、强迫、精神病性因子,个人需求评分与总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正相关,择业需求评分与SCL—90评分相关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个人需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学习需求,个人需求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9]。
4.2.2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人际关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
[10,11,12,13]
。但是解亚宁等人通过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除这些因素外,饮食、生
活不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特殊因素。此外,在各种生活事件因素中,人际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标准回归系数值最大,表明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最大,这也反映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因素的一个特点[14]。
4.2.3 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对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信任测试值与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呈负相关。有心理问题的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信任各因子及总分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者。因此说明人际信任是影响民族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信任、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15]。 根据这些相关研究,研究者揭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9 -
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4.3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研究者们认为民族认同、防御方式、人格特征、自我价值感、经济、文化、学习、教育、就业等因素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4.3.1民族认同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调查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积极地民族认同、消极的民族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消极的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和文化分离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同自我分离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地民族认同与失范感、社会孤立感、文化分离感、自我分离感之间的相关都不显著。研究者认为民族认同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适应[16]。
4.3.2防御方式
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和中间型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心理压力,而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应用比较少。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采用不成熟的和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可能会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倾向。应该促进其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7]。
4.3.3人格特征
采用16PF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显示,男、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分别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幻想性、独立性、聪慧性、世故性、实验性较低。这样的人格特征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作为相对特殊的心理群体,进行系统、有效、全面的干预
1
[18]
1
。
民族认同(ethnical identity):意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周星 . 民族学新论.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 10 -
2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4.4.4 经济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基层比较偏远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交通不便、信息蔽塞、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当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社会生活相对开放的中心城市时,这种经济环境的明显变化会使部分学生无从适应,他们在繁华的都市与贫寒的家庭环境之间,备受物质的诱惑和贫困现实的折磨。此外,大学扩招后,民族成分增多,城市和汉族的学生比例增大,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显现,这些来自农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大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
4.4.5文化因素
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属于某以民族,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就一定会在你的心里、行为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彰显出来。每一个人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或载体,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大学教育是以中国汉文化为主的教育,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的特殊文化成了非主流文化。当不同文化面对面的时候,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这个一点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自小生活在少数民族集聚区,深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们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空间,更重要的在于他们还将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历练---因为意识到自己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诸多不同从而会表现出独特的心理不适应。他们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接受的又是以汉文化为主的教育,所接触到得汉文化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式自我意识需要进一步整合、情感由起伏不定到逐渐稳定、思维方式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的时期,因此,他们对文化诧异的体验尤为敏感深刻,在心里上引起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许多心理困扰乃至陷入心里困境都与文化适应问题相关。
4.4.6教育因素
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条件、师资水平都远不及汉族地区。有研究表明,65%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小学教育阶段,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实行双语教育(少数民族语言
- 11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