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附练习题和答案
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A.5/12 B.5/6 C.3/4 D.3/8 32、如图,设某动物的1个体细胞中DNA含量为2个单位(C) 。
(1)请绘出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1个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的示意图。 (2)填空说明下列DNA含量变化的原因。
①由精原细胞变成初级精母细胞时,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进行 ______ 。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是 ______ 。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 ______ ,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是 ________ 。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 ______ 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1个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 _______ 。
33、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物种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甲图表示______分裂____期,其母细胞原有_____条染色体,分裂后子细胞是______细胞. (2)乙图表示_____分裂____期,其母细胞原有_____条染色体,分裂后子细胞是_______细胞. (3)丙图表示________分裂____期,其母细胞原有_____ 对同源染色体,分裂后子细胞有_______条染色体。
33、果蝇红眼(W )对白眼(w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而果蝇灰身(B )对黑身(b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合的灰身白眼雄果蝇与纯合黑身红眼雌果蝇杂交,再将F1中雌,雄个体相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1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 (2)F1 中雌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
(3)F2 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分离比_________。
(4)F2 代中,眼色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__,其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_________, 眼色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_____。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答案:
1——5 BAADB 6——10 CCADB 11——15 DDDCD 16——20 CDBDD 21——25 DCADB 26——30 ACDDB 31 A
32、(1)(2) ①复制 2C→4C ②分离 4C→2C ③ 2 2C→C 33、(1)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 4 次级精母细胞 (2)有丝分裂后期 4 体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 2 2 33、(1) (2)
, (3)
灰身红眼 (4)雄性
雌性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单元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格里①R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 小鼠不死亡 菲②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死亡 斯③杀死的S型细菌 + 小鼠 小鼠不死亡 体内肺④R型细菌+ 杀死的S型细菌+ 小鼠 小鼠死亡 转炎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菌和由R菌转化成的S菌,转化成的S 化双实球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菌 验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含有R菌转化成S菌的转化因子(假说) 的 转化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 菌 艾弗 ① 提取S型活菌中的 DNA、实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DNA 时,R菌才能转化成S菌。 里体验② 用 DNA水解酶 分解DNA,S型细菌则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
外转
化。
化实
验 结论: DNA 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5
① 用S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 噬菌
32
② 用P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 体侵
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DNA
染细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 复制 ,在亲
菌实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能够 指导 蛋
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生物的遗传物质
①绝大多数生物(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DNA ; ②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由于只含有DNA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RNA ,如:烟草花叶病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核酸 ;
④因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 主要 遗传物质。
二、DNA分子的结构
一.构建模型的科学家是美国生物学家 和英国物理学家 ,标志生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1.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 聚合 成为脱氧核苷酸链
① 由两条 反 向平行的 脱氧核苷酸链 盘旋而成;
② 外侧的基本骨架由[1] 磷酸 和[3] 脱氧核糖 交替连接而成,[4] 碱基对 排列于内侧;
③ 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 氢 键按照 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形成[4] 碱基对 。 ④ AT对之间有2个氢键,GC对之间有3个氢键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腺嘌呤) 配 T(胸腺嘧啶) 、 G(鸟嘌呤) 配 C(胞嘧啶)
4.DNA的结构特性:① 稳定 性: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原因有DNA分子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从头至尾没有变化;碱基配对方式始终不变,
n
即A-T,G-C。② 多样 性:n对碱基对,其排列方式就有4种,从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③ 特异 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具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 DNA与RNA比较 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 碱基 五碳糖 存在部位 无机酸 主要在细DNA 双链 脱氧核糖核苷酸 AGCT 脱氧核糖 磷酸 胞核 主要在细RNA 单链 核糖核苷酸 AGCU 核糖 磷酸 胞质 6、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7、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
①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
②A+G=T+C,A+C=T+G。即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③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即A+G/ T+C =1 A+C/ T+G=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