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附练习题和答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学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
1. 豌豆是 传粉,且 受粉,避免了 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1)去雄:出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2)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3)人工授粉:雄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洒在去雄花的雄蕊柱头上;(4)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 2.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 _的______性状的___ _表现类型。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 ,一对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指在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 _和_______ _的现象。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存在。纯合子是指____ 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杂合子指___ 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或测交后代均发生 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 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 。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 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 ___,因此F2便有了__ __、 _____、_ 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3. 假说—演绎法:在______ _____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______和_______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________进行 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检验______ ___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________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4. 测交就是让___ ___与__ _____杂交,用来验证 ________, 测交后代不同性状类型的理论之比为______________。
三、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____,不___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对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四、区分杂交、自交和测交
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3、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从而测定F1的基因组成。
4、判断显性性状是否为纯合子时,可采用自交或测交方法,但大多数动物只能用测交的方法,而植物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1.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
因子Y、y控制,这样,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们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表现的性状为___________。
(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___________;
(2)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________种。
(4)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性状表现为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
2. 自由组合定律是:控制不同 的遗传因子的 和 是 的,在形成 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 。
2、孟德尔先研究 对相对性状,然后再研究 对至 对相对性状。 3、运用了 的方法 4、科学地设计了 。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__叫做基因型。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基因型AABbcc的生物个体,其中的等位基因是( ) A.A与B B.A与b C.c与c D.B与b 2.关于显性性状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种F1显现的那个亲本性状是显性性状 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
C.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会产生性状分离 D.显性性状是受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
3.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4.下列各项,除哪项外都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
A.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 B.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C.先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的分离现象 D.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2011·合肥模拟)下列关于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适用于核遗传,不适用于质遗传 B.适用于有性生殖,不适用于无性生殖 C.适用于减数分裂,不适用于受精作用 D.适用于动物,不适用于植物
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7.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8.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是( )
A.雌配子︰雄配子 = 1︰1
B.雌配子︰雄配子 = 1︰3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C.A雌配子︰a雄配子 = 1︰1
9.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后统计过的小球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
A.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 B.避免小球的丢失 C.避免小球损坏 D.小球可再次使用
10.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接连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是Dd的概率是( )
A.
11 B. C.0 D.l 4211.(2009·广东理基)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12.如果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并且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双亲的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离组合互不干扰)。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14.基因型为AaBBccDD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 ) A.2 B.4 C.8 D.16
15.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