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调度楼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②单块安装柱模板施工要点: ?、先将柱子四面模板就位组拼好。
?、调整下面模板四面按给定截面线就位,对角线相等。 ?、用定型柱套箍固定,楔板到位,销铁插牢。
?、对模板上口的轴线位移、垂直偏差、对角线、扭向等全面校正,并安装定型斜撑,或将一般拉杆和斜撑固定在预先埋在楼板中的钢筋环上,每面设两个拉(支)杆,与地面呈45°。以上述方法安装一定流水段的模板。检查安装质量,最后进行群体的水平拉(支)杆及剪力支杆的固定。
?、将柱根模板清理干净,封闭清理口。 e、楼梯模板施工 主要工艺流程:
模板支撑搭设→拉通线安装主龙骨(外楞)→安装次龙骨(内楞)→平铺多层板→模板缝隙处理→均匀涂刷脱模剂→绑扎钢筋→钢筋隐蔽验收合格→安装梯板及踏步侧模→模板预检合格→进行下道工序
(4)模板拆除
a、模板拆除前,主管工长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拆模时间、拆模顺序、拆模要求、模板堆放位置等。
b、平台结构模板拆除时,主管工长必须书面申请,接到拆模通知单后方可拆模。
c、模板拆除顺序
模板拆除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先拆纵墙模板后拆横墙模板,先拆外墙模板,再拆内墙模板。
d、模板拆除要点
①柱模板:常温下,砼浇筑后8小时或砼达到终凝后,即可松动连接螺栓,一般10小时后可成组拆除,吊走柱模板。冬季施工时,柱、
25
剪力墙进强度达4MPa及以上,才允许拆除模板。
②墙模:剪力墙混凝土强度达4MPa以及上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墙模板拆除时先拆除墙内对拉螺栓,再松动斜支撑,轻轻撬击模板与混凝土面脱离。
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③顶板模及梁底模板拆除:
A、现场制作同条件试块,以同试块的试压结果判定是否可以拆模。参见下表:
注:上表中“设计的过强度标准值”系指与设计强度等级相应的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B、拆除模板时应将可调螺旋向下退100mm,使龙骨与板脱离,先拆主龙骨,再拆次龙骨,最后取顶板模。拆除时人站在钢管架下,待顶板上木料拆完后再拆钢管架。
C、拆除大跨度梁板模时,宜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当局部有投吸附或粘接模板时,可在模板下口接点处用撬棍松动,禁止敲击模板。
D、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拆下来的材料要及时运走,整理拆下后的模板及时清理干挣,板模应涂刷水性脱模剂,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E、楼梯模板底拆除同顶板模板,为保护楼梯踏步角,楼梯踏步侧模拆除时间同底板模板。
26
(5)模板维护与保管
a、模板在出厂、到达现场后,应按既定场地堆放。
b、模板使用过程中要及时清理附着在模板上的混凝土,水平结构模板支设后刷水溶性脱模剂。竖向结构采用覆膜竹多层板模板时,使用前应刷水溶性脱模剂。
c、支模时,模板与模板之间,必须用宽胶带粘缝,防止接缝处滋浆,影响施工质量,清理不及时会影响以后支模质量。
d、暂时不用的零件应入库保存,分类管理,以备更换。
e、安装和拆除模板时不得抛扔,以免损坏板面或造成模板变形,吊运时不得碰撞混凝土结构。拆下的模板应急时清除灰浆,难以清除时,可采取模板除垢剂处理,不准敲砸。拆下来的模板,如发现翘曲、变形、应及时修理,损坏的板面应及时进行修补。模板的连接件,配件应及时进行清理检查,对损坏、断裂的部件要及时挑出,对变形和损坏的模板整形和修理。
f、模板应放在室内或干燥通风处,露天堆放时地面要平整坚实并加以覆盖,模板底层应设垫木,使空气流通,防止受潮。
4、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施工工艺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是最近几年国内 发展 起来的楼盖结构新技术,它是在实心楼盖的基础上在其内部按照一定规则放置一定数量的高强薄壁管,用高强薄壁管来取代部分混凝土,以减少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是继普通梁板、密助楼板、无粘结预应力搂盖之后开发的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新结构体系。
一 技术设计原理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结构技术设计原理是:在现浇板中放置芯管,沿布管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就变成了“工”字形截面。垂直于布管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变成了平面外有联系的“工工”字形截面,这种“工”
27
字型截面和“工工”字形截面的承载能力与等量的实心板相同。由于“工”字形截面减轻了自重,故板的配筋比等厚的实心板要少,同时也减轻了柱和基础的荷载,现浇空心板方案比实心方案的综合造价要节省5%~20%左右。该芯管简称为GZ组合高分子新型材料,密度相对流体混凝土很小,本工程采用筒芯内模容重<8kg/m3,浇筑过程中极容易上浮,该工艺施工的核心技术为芯模抗浮加固。芯管(简称GZ)具有强度高、壁薄.质轻、不燃、成孔规范、安装施工简便、对钢筋无锈蚀等特点,是国家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施工技术。芯管密度相对流体混凝土很小,浇筑过程中极容易上浮,无梁空心楼盖施工工艺为新工艺,施工过程中不可遇见性问题较难掌握,尤其是芯管加固技术难度大。
二 施工技术措施
抑制芯管上浮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该工艺施工的核心技术为芯管抗浮加周。存在几个不利因素:楼盖厚度较大,为250mm、,芯管底部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芯管直径较大,分别为100mm,150mm,密度小,极易上浮,采用商品混凝士,水灰比较大,对芯管上浮力作用明显。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芯管必然受到很大的浮力,存在着上浮的危险。流态混凝土与芯管的密度差异以及在振捣器作用下,混凝土中骨料下沉与芯管上移是导致芯管上浮的主要因素。在混凝土未凝固前,芯管上浮客观存在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芯管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否则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主要采用模板支撑体系加固芯管,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注顺序,并严格控制混凝士的振捣方式等综合措施来平衡流态混凝土中芯管的上浮力,控制芯管上浮并确保顺利泵送和浇注。
(一)芯管上浮的原理分析 1 芯管上浮力分析
混凝土的成型是由具有可塑性到失去可塑性,从流态逐步变化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