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窦娥冤》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官的迫害下。怎样一步步沦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 二、回顾全文(多媒体展示)
窦父将窦娥抵债——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赖债害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窦娥成婚(窦娥不从)——张驴儿欲害死蔡婆霸占窦娥——张父误食有毒羊肚儿汤——张驴儿逼婚(窦娥不从)——张驴儿告官——州官不察定窦娥死罪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全戏以便学生分析课文。 三、深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问题1:窦娥被父抵债做蔡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蔡婆婆的关系如何? 明确:很融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窦娥和蔡婆的关系。
问题2: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
明确: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戏剧中的人物性格。
问题3:对簿公堂时,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回敬衙门和张驴儿的?
明确: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有主见、刚强的性格特点,但支撑其意志的却是封建的天命观和“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问题4: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诉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与控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问题5:概括“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性格? 明确:(1)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2)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3)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四、评价鉴赏
研读“三桩誓愿”部分,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问题6: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艺术效果的评价鉴赏。
五、总结全文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生动感人,
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七、配餐练习
B组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元剧的作品,流传到现在的各种本子,共有一百四十多种。如果根据元代末年钟嗣成所编《录鬼簿》记载的作家与作品,其撰有杂剧的作家,共为一百十一人,作品约五百种左右。则今存者包括无名氏作品在内,不过是总数的四分之一强。钟嗣成本身也是一位杂剧和散曲的作家。其所记作家中,有一部分和他是朋友,另一部分则为他所不及见的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甲,意思是指书中所记载的作家,多半皆已物故,即当时尚健在者,照钟氏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要死的,迟早成为鬼物,所以叫《录鬼簿》。以后又有《续录鬼簿》,据说是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贾仲名所编,或疑其不确。但钟嗣成这本《录鬼簿》,对于研究元剧的作家和作品,却有很大的好处。这里不但记载了某个作家作了一些什么杂剧,同时还乙提到各个作家的籍贯和生平。这本书在元代末年写成,可以说是元剧作家们同时代人的著作,应比钞撮成书者为可信。但是,近年有人专从明代的记载或一些明代所编杂剧总集而去订定某作品非某作家所作,或某作品应属某作家,虽能自成一说,似不至较《录鬼簿》更为可信。
1、甲处脱落了一句话,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 ) A、他把这部书的书名确定为“录鬼簿” B、这部书的书名被他定为“录鬼簿” C、其书名为“录鬼簿”
D、这部书的书名被他定为“录鬼簿” 2、乙处可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
A、隐约 B、似乎 C、含糊地 D、约略 3、文中对于元剧作品的数量说明和判断是( )
A、元剧作品现在存有一百四十多种,而《录鬼簿》记载的共有五百部左右,可见《录鬼簿》记载有误。
B、元剧作品今存一百四十多种,与元末钟嗣成所编《录鬼簿》记载相符。
C、元剧作品今存一百四十多种,而《录鬼簿》记载的共有五百部左右,可见在流传中散失了近中分之三。
D、元剧作品今存五百种左右,是《录鬼簿》所记载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4、文中说这本书所以叫《录鬼簿》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或疑其不确”的意思是( ) A、有人怀疑《续录鬼簿》这部书不确实。
B、有人怀疑《续录鬼簿》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不确实。 C、有人怀疑《续录鬼簿》这部书的作者是贾仲书名不确实。
D、本文作者表示自己怀疑《续录鬼簿》这部书的作者与内容不确实。 6、文中“钞撮成书”是指( )
A、元代以后某些人根据前人记载钞撮而编成的其他有关元剧作品记载的书。 B、据说是贾仲名所编的《续录鬼簿》。
C、近年来有人根据明代记载或一些明代所编杂剧总集而去订定元剧作品的书。 D、指《续录鬼簿》和近些年一些人的订定元剧作品的书。
7、这节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①子规:又名杜鹃。古人认为它的啼声好像在叫“不如归去”。②鱼雁:喻书信。③斗:竞相,争着。
1、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既状景物,又点时令,意思是说,杜鹃啼叫了,啼声好像在说说:“不如归去”。 B、前三句的意思是说:你走的时候对我说过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天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
C、“几日”两句,先说近日少妇的面色憔悴多了,后通过写眼前景借喻她空虚寂寞的心绪。
D、与“一春鱼雁无消息”相对照的是:旧时檐前燕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欢。
2、对这首小令分析得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以子规鸟的啼叫起兴,接着抓住仲春有特征性的景物,含蓄地表现闺中少妇绵绵不断的相思。
B、“几日”两句,先从外形上描述少妇的愁苦,然后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 C、结尾不说少妇如何思念远行人,而写双燕为筑巢而比赛衔泥,这更能反衬她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D、这是一支思归闺怨曲。全曲紧紧围绕一个“春”字,用典雅而通俗的语言,从各个侧面突出了少妇的思念。
[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前程万里!”
3、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说,离别的人现在近在眼前,马上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真让人感到如月缺花飞。
B、“手执”两句勾勒了送行者的神态;手中端着饯行的酒杯,眼眶中噙着别离的伤心泪。 C、后三句写送行者最终强忍泪水,吐出了临别赠言,这赠言又被哽咽声打断。 D、“好去”句是送行者对行者的鼓励,意思是说:你去的是个好地方,一定前程万里! 4、对这首小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饯行图,写作者为友人饯行时的款款深情,百转愁肠。
B、送行者的两次悲不自胜和两次强抑悲痛构成两次转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炽热深沉的感情。
C、这首小令的抑扬跌宕之间的反差很大。这种反差越大,越能体现出爱之深,情之切。 D、这首小令感情真挚,没有矫揉做作的成分,末句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约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注]①连云栈:本指横贯秦岭的一条高与云接的栈道,此处比喻仕途之险恶。②韩元帅将坛:刘邦势力较弱时,拜韩信为将帅;等成就帝业后,却对韩信拥有军权不放心,将其诱杀。
5、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以“挂”、“弃”、“偷”三个动词连用,既反映了官场的险恶,又表现了隐者抽身急退的心理。
B、“湖山”五句回转笔锋,由叙事转入写景,用极纯然朴拙的笔法,毫无雕饰地写自己归隐之处的景致。
C、白云本在天上,不说满天白云吹散,却说“满地白云”,可见“屋两间”正处在白云深处,仿佛白云在脚下滚动。
D、末两句意思是说,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都有忧患,只不过前者没有后者那样险恶罢了。
6、对这首小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曲五句写景,但重点不在勾画具体形象,而在传达一种意境,以此来表现诗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轻松愉快。
B、曲尾用了韩信功高而被杀的典故,既包含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畏惧,也包含对“湖山佳处”的赞赏。
C、末句的“忧患”,既可理解为忧惧、危险,也可理解为“忧患意识”,即无论当政,还是归隐,都不是无忧患的境界。
D、这首小令用语朴质淡雅,写景用白描,写情重含蓄,用对比设疑的方法,启发读者去思考判断。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做题能力。
【练习答案】
一、阅读文章
1、C 2、D 3、C
4、书中记载作家多关已死,而且他认为世界都将成为鬼物 5、C 6、A
7、论述《录鬼簿》的作者,命名缘由及《录鬼簿》对研究元杂剧作家作品的价值。 二、阅读元曲
1、C 2、A 3、D 4、A 5、D 6、C
教学反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