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2 3:17:18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回顾检查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学生回答:《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2.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学生回答:出自齐威王之口。

3.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学生回答: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4.检查背诵情况(略)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朝服衣冠( ) ..

C.窥镜而自视( ) .E.期年之后(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妾之美我者 .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孰:同“熟”,仔细。 美:美丽。 私:偏爱。

D.又弗如远甚( ) .

(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③窥镜而自视 .

④暮寝而思之 .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指名三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然后教师简析)

教师简析:三位同学完成得不错。第(1)小题考查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昳”读作“yì”,“昳丽”有“光艳美丽”之意。“朝服衣冠”应译为:早晨穿戴好衣服。因此“朝”读作“zhāo”。“窥镜而视之”的“窥”读作“kuī”,有“照”之意。“又弗如远甚”的

“弗”读作“fū”,有“不”之意。“期年之后”的“期”读作“jī”,有“一周年”之意。第(2)小题考查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义的能力。答案是C项。“妾之美我者”句中的“美”,原为形容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美”也就随之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妾认为我美。“美”活用为动词,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古汉语中的意动用法。第(3)小题涉及到两个常用的虚词,其一为“也”,其二为“而”。答案是C项。“也”是个语气助词,在“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中表反问语气,而“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句中的“也”则是和“者”一起表判断的,因此,句①和②在意义上不同。“而”在古汉语中一般作连词,但在③、④句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有所不同。“窥镜而视之”句与“暮寝而思之”句中的“而”都用在了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为修饰被修饰的关系,因此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二、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

2.指导学生在准确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借助古汉语词典及附加题进行整理归纳。

明确: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市(朝拜) .

朝 (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

(3)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

出示投影: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 .

教师简析:“朝”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zhāo”,当作“早晨”讲,是个名词。其二,读作“cháo”,①可以作名词,当作“朝廷”讲;②可以作动词,当作“朝拜”“上朝”讲。

明确: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

孰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

(3)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

出示投影: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谁) .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3)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什么) .

(为了巩固对“孰”一词的理解和掌握,可再让学生解释一下附加的三个句子中“孰”

的意义)

教师简析:“孰”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代词,当作“谁”或者“什么”讲。②通“熟”,当作“仔细”讲。

明确: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 .

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 .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 .

教师简析:“诚”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名词,当作“真心、诚意”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确实、实在”讲。③可以作连词,当作“果真”“假如”讲,表假设关系。

明确: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 .

方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 .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刚) .

出示投影:

(1)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才)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 .

教师简析:“方”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名词,当作“方圆”“地方”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刚刚”“才”“当”讲。

明确: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

善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

(4)王曰:“善。”(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出示投影:

(1)素善留侯张良(友好) .

教师简析:“善”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作形容词,当作“善良”“擅长”“好”讲,有时也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句中的“善”就作了“择”的宾语,当作“好的”讲,为名词。又如“素善留侯张良”句中的“善”则带了宾语“留侯张良”,应译为:平素与留侯张良友好,所以在此句中“善”活用为动词。

明确:

(1)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

间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搀杂) .出示投影:

(1)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 .(2)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 .(3)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 .(4)教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暗暗地) .

教师简析:“间”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jiān”,可以作名词,当作“时间”“期间”“中间”讲,还可以作量词。其二,读作“jiàn”,①可以作动词,当作“夹杂”“参与”“挑拨离间”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间或”“暗暗地”讲;③可以作名词,当作“空隙”“机会”讲。

三、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教师回答: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与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教师回答:“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当作“自己”讲,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出示投影:

例句 沛公安在? 彼不我恩也 宋何罪之有 唯奕秋之为听 唯余马首是瞻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童区寄传》 《墨子·公输》 《孟子·告子上》 《冯婉贞》 类型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加“之为”将宾语前置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以上表格中为宾语前置句的五种常见的类型。

“沛公安在”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当作“哪里”讲,“在”为动词,作谓语,“安在”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在安”,“安”是“在”的宾语,可译为:在哪里呢?因此,“沛公安在”为宾语前置句。

“彼不我恩也”句为否定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了宾语,宾语要前置。“彼不我恩也”句中“恩”为动词,作谓语,当作“善待”讲;“我”作“恩”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彼不恩我”,可译为:他不善待我。因此,“彼不我恩也”为宾语前置句。

“宋何罪之有”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宋有何罪?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作了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句也是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唯奕秋之为听”句应译为:只听奕秋的。“听”为动词,作谓语,“奕秋”则是“听”的宾语,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

“唯余马首是瞻”句应译为:只看我马头(所向而行动)。“瞻”为动词,作谓语,当作“看”讲,“余马首”则是“瞻”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一个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句。

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同学们要不断地认识和掌握这种特殊句式。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1.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属于哪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 A.大王来何操?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君亡则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D.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A.孟尝君客我。 .

B.渔人甚异之。 .C.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D.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

(指名4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

明确:第1题A句应译为:大王来拿什么呢?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B句应译为:常常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一个同意的。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C句应译为:国君不忧虑自己出亡在外,而担忧我们群臣,这对我们的恩惠已经达到极点了。句中的

“之”和“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D句应译为:所以,一个人假如只看到生,这样的话他必定死。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

第2题A句中“客”原为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可理解为:以我为客,应译为:把我当作客人。B句中“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异之”可理解为:以之为异,应译为:认为它很奇怪。C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战斗不休”可理解为:以战斗不休为苦,应译为:认为战斗不休是痛苦的。D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秦吏者”可理解为:以秦吏为苦,应译为:认为秦吏太苛酷。

五、课堂小结

在二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整理归纳了“朝、孰、诚、方、善、间”等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了宾语前置句的五种类型,在反复阅读中,提高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领略了邹忌高超的论辩技巧,认识到了除蔽纳谏的重要性,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搜索更多关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回顾检查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学生回答:《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2.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学生回答:出自齐威王之口。 3.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学生回答: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